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润物无声 凝心聚力

——各地妇联组织促进社会和谐工作综述

时间:2012-6-15 11:39:45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分享:

  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李砭村四组的唐、王两户曾因房产纠纷产生矛盾,长达八年,而今两家和好如初。两家积怨的化解得益于村妇女调解协会成员多次登门深入调解。目前,由30余人组成的李砭村妇女调解协会,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其中涉及妇女儿童的90余起。

  近年来,基层妇联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需求、服务妇女,积极打造“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在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实际行动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妇女群众解难,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添力。


  发挥优势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各地妇联组织积极创新,耐心细致地倾听妇女群众的诉求和心声,不断拓展化解问题和矛盾的新途径、新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说服引导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家庭和邻里和谐,为社会和谐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在辽宁,各级妇联组织深入妇女群体,按照“收集民意—整理分类—调处化解—跟踪回访”的工作流程,每月进行妇女问题分类汇总,每季度进行妇情民意分析,每半年召开不同层次的妇女代表对话会,听取基层女干部、女党员、妇女群众代表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妇情民意问题,确保访妇情常态化。

  在宁夏,“三项家庭修护服务”为基层妇联组织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建立“知心大姐”服务队,召开“和事佬”或“家常里短”评议会等,对存在矛盾的家庭跟踪服务,舒缓情绪、化解矛盾;“婚姻劝解”服务,为准备离婚的夫妻进行疏导,减少了非理性离婚现象;开展“社区矫正”服务,巾帼志愿者对刑事解教、吸毒等特殊人群,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使他们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在山东,妇联组织依托基层妇女维权站,开展与妇女群众面对面的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权益维护、心理调适等“一站式”服务,长年开展接听热线、现场咨询、网上答疑等活动,将不和谐因素化解在基层。


  妇女信访代理和协理成为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董女士与前夫离婚后,多年存在承包田划分、户口本存放、孩子探视等方面的纠纷。针对董女士的情况,丰润区妇联“信访代办员”和她签订了“信访代理协议书”,七次入村、九跑公安,最终解决了全部纠纷。

  由于部分妇女对有关法律政策、政府机关工作职能不了解,出现了不会访、盲目访、越级访现象。河北省妇联积极探索妇女信访代理,在同级信访联席会议的授权下,信访代理员与信访妇女自愿达成协议,由信访代理员代替信访妇女反映问题,发挥了社会稳定“减压阀”作用。

  信访代理架起了信访妇女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桥梁,妇联组织一手联结信访妇女,一手联结有关部门,一些重点难点案件通过信访联席会议或综治工作会议共同研究办理并得到有效解决,使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更坚固,“管道”更畅通,为妇女合理表达诉求大开方便之门,使维权工作在基层看得见、找得到、有人管。一些久拖未决、久访未果的老案、难案通过信访代理的方式高效解决。

  去年以来,河北省妇联组织成功代理案件6792件,化解矛盾纠纷8129件,通过信访联席会议解决重难点信访案件66件,妇女进京赴省信访人数大幅度减少。

  妇女信访代理在全国多个地方落地生根,“有事就找妇女信访代理员”成为广大妇女群众的共识。

  在重庆,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对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信访事项,以主导代理方式,按办理、督办、终结的程序进行代理;对各种苗头性社会矛盾以及越级访、集体访、无理访等信访事项,以疏导方式化解矛盾;对政策性强、涉及群体性利益诉求的信访事项,以协作方式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一年来,重庆市各级妇联建立妇女信访代理中心(站、室)1.2万个,组织发动信息员4.5万余人、代理员两万余人,代理妇女信访案件1.9万余件,办结率98.8%,让妇女群众“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

  在山西,妇联组织用“网格化”模式加强基层妇女群众工作,推行信访协理制,建立妇女法律援助工作站、110家暴报警中心、妇女维权合议庭,开通县以上12338维权服务热线。

  在贵州,妇联组织积极探索妇女群众信访代理制和协理制,推广贵阳市“幸福万家”服务平台延伸到社区的做法,构建线上知情、线下服务的维权模式。两年来各级妇联代理信访案件1.09万件,结案率100%。

  各地基层妇联组织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妇女信访代理和协理工作,是妇联组织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推动解决妇女群众“三最”问题的有效抓手,是发挥党联系妇女群众桥梁纽带作用的有力体现,是立足职能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工作载体。


  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支持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纷繁复杂,社会管理中面临许多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妇联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急需充分发掘自身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上海市妇联发挥妇联组织携手社会组织的叠加优势,引入专业力量,推进妇联工作项目化、实事化、社会化。在市和各区(县)妇联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整充实以市女律师、女法官协会成员为主体的“巾帼维权志愿团”;在各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推出“离婚劝和工作室”,达到了30%劝和率的良好成效;在区(县)、街道(镇)建立了142个“白玉兰开心家园”,凝聚一批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为全市妇女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依托设在全市各街道(镇)的217个“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凝聚社会组织和巾帼志愿力量实施“关爱一生”项目,努力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直接服务。

  湖北省妇联着力打造12338湖北女性公共服务平台,由妇联组织服务拓展至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把便捷、专业的综合服务送到妇女身边。组建“1533”专业团队,作为12338女性公共服务平台的智力支撑。即:建立了1个涵盖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专家库;5支专业团队分别负责接听5条热线、回复网上在线咨询,信访维权由妇联维权干部负责,法律咨询由首义、今天两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轮值接待处理,心理咨询由武汉大学弘智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女性健康由省女医师协会负责,家庭教育由新好父母培训学校负责;聘请30名专家作为服务平台的督导专家,集中解决服务平台阶段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面询、答疑及重大案件的专业指导活动;招聘了包括专业人士及大学生的300名平台服务志愿者。

  作为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的群众组织,各地妇联组织在主动参与社会管理中扎实推进基层妇女群众工作,使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活跃在基层、服务落实在基层、困难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开创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把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建设得更坚强,把广大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营造得更温暖。
 

编辑:alysa

相关新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