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运行体系将出台
本市专业人才不足千人,探索培养“第一目击者”
时间:2012-8-7 11:03:37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7·21”特大自然灾害过后,除了身体创伤外,不少亲历灾害的当事人受到很大的精神打击,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再次引起关注。8月6日从中国科协主办的第十七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获悉,本市将出台有关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运行体系。但目前,本市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人才不足千人。
“7·21”特大自然灾害后,作为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主要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与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第一时间奔赴房山。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洪灾中,一名村民被卷入洪水,就在要被冲走的一刹那,旁边的村民救了他。虽然保住一条命,但他的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之后一段时间情绪起伏很大,激动、哭泣,晚上睡不着觉,身体感觉不适。这是一种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发现后,专家立刻对他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并配合药物治疗,目前他的情况已逐渐好转。
西英俊表示,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群不会发展成明显的精神障碍,他们会通过与周边亲朋的交流或者其他途径自我疏导。但部分人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情况,这种灾后心理障碍可能会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通过观察他的情绪变化,比如经常出现惊恐、紧张、焦虑,甚至出现植物神经紊乱、肠胃道不适、饮食障碍等。如果是急性应激障碍,也可能在一个月内表现为精神兴奋或迟滞,也就是变得话多、爱走动,或者不与人交流、封闭等。这些都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或进行药物治疗。
据了解,本市即将出台针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管理运行体系,国家层面的相关体系也正在建设和规划当中。目前,具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资质的人才有限,全市尚不足千人。因为这一专业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包括心理学、精神药理学等各方面的专业资质。目前,相关部门也正在进行人才储备。西英俊说,安定医院在心理危机干预这个领域来说算是人才较多的一家医院,但目前可担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也只有60人。
为了缓解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本市也正在探索培养“第一目击者”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所谓“第一目击者”,是指灾难中陪伴在身边的家人、朋友,或者社区工作者、一线救援人员等。安定医院计划近期开展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
此外,8月6日从活动中了解到,为弥补不少应急减灾领域的领导干部非“科班”出身的不足,增强其对应急减灾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相关部门也正筹划编纂公务员版应急减灾常识读本。
相关新闻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4-09-19 - 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市民群众欢乐祥和过节 2024-02-05
- 全力以赴保障市民群众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 2023-12-15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开始运行 2023-10-16
- 市领导检查全市安全生产和城市运行保障工作 2023-09-28
- 全国妇联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辅导报告会 2024-11-13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 2024-11-06
- 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2024-10-29
- 投资北京全球金融服务网络体系启动会举行 2024-10-22
-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