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为高层次女性人才成长开辟广阔天地

时间:2010-12-27 0:00:00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分享: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者按: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刊发一组年终特稿,以记者综述形式,对2010年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的若干亮点和妇女群体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作一客观描述。其中,深化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落实、扎实推进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贫困母亲“两癌”治疗救助、农村妇女进村“两委”、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以及家庭教育、农村和社区的“妇女之家”建设等工作进展令人欣喜,越来越多的妇女儿童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的现实令人振奋,各级妇联组织抓住党群共建创先争优的良好契机,重心下移、立足基层,扎实做好党群工作的状态催人奋进。期待这些文字为读者了解掌握妇女群众的脉搏和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足迹有所帮助,成为我们携手广大妇女朝“十二五”目标任务奋进的一个加油站。


  12月2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这里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

  会上,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作为工程研制单位代表发言。在遥控嫦娥飞舞的科技工作者们中,女科技工作者撑起了半边天,在嫦娥二号火箭和卫星系统中,女性设计师比例达40%。她们和几代航天人一道,用智慧和心血送嫦娥升空远行。

  航天巾帼是女性人才的楷模,而女性人才的潜力更待进一步呈现。


  别样美丽 不让须眉


  在男女平等已经耳熟能详的今天,女性人才辈出是两性和谐的标志,是衡量文明进程的尺度。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的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为主的女性人才队伍,是妇女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亦是强国富民的必然选择。

  基于这样的认识,全国妇联把女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女性人才成长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当做一项经常性工作狠抓落实。

  今年初,全国妇联牵头联合国家科技、教育、组织人事等10部门启动“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研究与政策推动项目”,通过边调研、边论证、边争取政策的方式,推动相关部门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女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室主任、研究员蒋永萍告诉记者,参加该项目调研的高层女性人才纷纷反映,她们的成长和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对女性求学、就业、参政等权利的政策保障。其次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国家人才强国和科技兴国战略为女性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此外,还与单位能够较好地落实国家男女平等政策,积极为她们创造锻炼、发展机会,提供支持性措施;有性别平等意识的领导和大师级导师的激励和言传身教;家人鼓励、理解和支持女科技人员的发展需求等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各领域都涌现了很多包括拔尖人才在内的优秀女性人才。调查中不乏三十七八岁的博士生导师、“70后”的司局长、企业老总、总工等。她们的卓越才能和奋发自强的精神,得到了业内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蒋永萍说。

  高层人才 不尽如人意


  “三八”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在与网友交流时说,女性的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指出,高层次女性人才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

  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甄砚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代表全国妇联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女性人才发展》大会发言时表示,受多种因素影响,女性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蒋永萍告诉记者,在我国,女性高层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偏少是个不争的事实。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占44.9%,科技队伍中的女性超过了1/3,但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只占5.6%,国家“863”计划专家组中没有女性,“973”计划选聘的首席专家中女性仅占4.6%。

  “女性有责任心,细致,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而责任心和细心是做科研的两个必要条件。”谈到女科技工作者的优势,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姬秋梅深有体会。对于这位刚刚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又成为“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候选人的女科学家来说,2010年是收获的一年,但总体而言,我国高层次科技女性人才现状需要进一步改观。

  “在党政系统中,最显著的表现是女性管理者岗位和职位的‘三多三少’的典型现象,即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边缘性岗位多主流岗位少。”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助理研究员陈许亚博士认为,女干部“越往上越少”,不能充分发挥女性人才的效能。

  “之所以如此,既有历史的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实生活中女性人才在成长与发展中面临的社会文化和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蒋永萍说。

  社会文化方面的障碍主要是:对男女两性职业的刻板印象,使公众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管理决策和科技工作;“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妨碍了女性更多投身于职业和工作;男性化的交往方式,影响了女性公平公正地获得发展信息和资源;媒体对拔尖女性的较少宣传,减少了女性发展中榜样的力量。

  政策制度方面的制约主要是:决策中的女性缺位,影响了女性获得决策层的认同和支持;对女性人才能力的质疑和女性发展中特殊困难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专门鼓励女性科技人才的支持性政策措施的缺乏;比男性早5年的退休政策,限制了女性职业发展。

  “正是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女性科技人员的职业发展往往遭遇比男性更多的困难,高层拔尖人才更加难以脱颖而出。”蒋永萍说。


  脚踏实地 任重而道远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狠抓落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月26日下午,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揭晓,于吉红、李小英、李宝会、曾凡一、蒋澄宇5位女性登上领奖台。

  对于这群年龄均在40岁以上的女科学家而言,能够获此殊荣得益于实实在在的改变。据悉,根据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的特点,从本届开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把评选年龄从40岁以下放宽至45岁以下,调整后,候选人年龄在40岁~45岁之间的有128人,占候选人总数的2/3。

  这一举措使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报名人数比往年提升3倍多。最终获奖的5位女科学家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41岁。

  今年8月,北京市正式对外发布的《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适当延长高层次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年限,给予其与现岗位同等水平的待遇。

  好消息还在继续……

  今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明确提出,在各类项目评审中,采取同等条件下女性科研人员优先的资助政策。

  在目标定位为培养高层科研人员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女性科研人员获资助者人数和资助率都有明显提高,2010年获资助女性科研人员达到32人,而此前女性的年获资助者人数从来不足20人;女性资助率达到13.62%,比男性高出3个百分点,改变了长期低于男性0.5% ̄3.9%的局面。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考虑到孕期、哺乳期的特殊需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将女性申请青年科学基金的年龄放宽到40岁,并进一步明确女性可以因生育而延长科研项目结题时间。

  这些举措考虑到女性在繁衍后代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为高层次科技女性人才的成长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蒋永萍认为,“国家应制定并采取更多积极政策措施,支持更多女性高层人才健康成长。要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女性人才成长和作用的发挥,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尊重女性人才成长规律,为科技领域的女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

  “国家在出台政策时要具有社会性别视角,拆除阻挡女性成长的‘玻璃天花板’,为她们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使更多德才兼备的女性能够在商业、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陈许亚说。

  国家兴衰,人才为本。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愈发深入人心,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端女性,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彰显独特魅力。

编辑:admi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