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五”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时间:2010-12-3 0:00:00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来源:北京日报
■这五年,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
■这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
《北京日报》讯(实习记者舒芳静)在昨日(12月2日)召开的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总体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刘志介绍,在“十一五”时期,本市经济保持了年均11%以上的较快增速,总量超过1.3万亿元,成为全国第13个加入“万亿俱乐部”的省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年站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从5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跨越,达到国际中上等国家和地区水平。
“十一五”期间,本市公共财政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以内,全市从业人员比2005年增加了100万人以上,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和9%。居民储蓄余额突破1.5万亿元,是2005年的近两倍。城镇居民家庭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9.6辆,本市在全国率先进入了“汽车时代”。同时,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也由2005年的20.13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1.61平方米。
据了解,本市“十一五”多项规划目标已提前完成。其中,本市服务主导型经济特征得到强化,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5.5%以上,提前实现72%的预期目标。服务经济规模和贡献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城市平均水平,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四大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9%。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万元GDP的能耗、水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23.34%和33.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37.7%,均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调控目标。环境质量也得到了全面改善。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比重达到78%,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市区和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从2005年的95%和47%提高到目前的99%和8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成倍增长,由2005年的114公里增加到目前的336公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低票价政策覆盖城乡,公交出行比例由2005年的29.8%提升到40%。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残奥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
刘志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本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预计将圆满完成,这五年将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