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家和兴万事 家梦连国梦 

时间:2013-5-17 10:03:28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分享: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的梦想串起的,就是美丽的中国梦。5月15日,是第20个国际家庭日。当天,本报记者走访了几个家庭,听听他们的故事和梦想。

  愿天下老人都有幸福晚年

  国际家庭日当天,江苏省第三个巾帼志愿服务日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社区敬老院举行,对于这里的老人们来说,“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家庭日。”70岁的薛玉梅老人爽朗地笑着说。
  薛玉梅是江苏省戏校的退休老师,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国外生活,薛老一人在南京过着形单影只的“空巢”生活,这几年,她的腿脚越来越不方便,“有时连下蹲都很困难,一个人在家也很寂寞。”薛玉梅说:“幸好社区很关注我们这些空巢家庭,推荐我住进社区敬老院。”
  带着半信半疑,爱“尝鲜”的薛玉梅决定一试,“真没想到,住进敬老院比住在家里更有‘家味’,一日三餐有专人照料,康复治疗有专人管理,娱乐交流有伴有爱。”说起养老院这个“家”,薛玉梅乐不可支,开心地做下蹲状,以证明自己的腿脚已经灵便了,“在社区敬老院,生活有着落,连这把老骨头居然也康复了。希望更多老人都能有个幸福的晚年!”薛玉梅说。

  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是最大愿望

  “现在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教育是我们家长最关心的,我家孩子今年快四岁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孩子上个比较好的幼儿园!”5月15日,家住兰州雁滩的马华告诉记者。
  马华是外地人,几年前,丈夫从部队转业后,马华随丈夫把家安在了兰州。刚开始一家人租房住,后来夫妻俩狠狠心买了一套二手房。家安顿好后,丈夫在外边做点生意,马华在家带孩子,日子过得倒也惬意。
  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成了马华的一个心病。想给孩子联系家附近的一家公立幼儿园,但那家幼儿园名额有限。如果进私立幼儿园,附近的两家幼儿园收费高不说,距离也远一点儿,这着实让她闹心。
  “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是我们家长最大的愿望,再过几个月孩子就要入园了,我希望能实现这个愿望!”马华对记者说。

  希望看病不再这么难

  一朵红色的康乃馨早在5月12日就摆在了北京石景山区王海霞女士家里,那是她在母亲节送给70多岁的母亲的。因为工作忙,王海霞白天无暇照看自己一岁多的孩子,交给保姆又不放心,只好将自己的父母从安徽老家请来。“带孩子辛苦,打心里感谢父母。”王海霞说。
  5月15日,康乃馨虽已有些枯萎,王海霞的母亲仍不舍得扔掉。“看着这朵花,再苦再累也值得。”老太太高兴地说。
  来北京一年多,老太太最发愁的一件事就是看病,她的胃不太好,前段时间王海霞带她看中医吃了两个多月的中药,“花钱多不说,每次去都要排半天队,太麻烦。”老太太感慨地说。
  而谈及自己的外孙,老太太最担心的还是看病,“前段时间外孙得了幼儿急疹,晚上十点多开始发高烧,到了北京儿童医院,忙活了半天拿到号,一看前面还有40多个人,把我们急坏了,只好又去了别的医院。”
  “什么时候看病不再这么难了,多好。”老太太由衷地说。

  《中国妇女报》帮我实现了梦想

  母亲节,国际家庭日这几天,本报读者感动于瘫痪妈妈周胜群的坚强,纷纷向她捐款、送花、送祝福。
  42岁的周胜群是一位高位瘫痪了13年的母亲,除了头部和手能动以外,其他地方均无知觉。为补贴家用,她开始绣十字绣。在今年“三八”节重庆渝北区妇联举办的庆“三八”系列活动中,她的十字绣《红楼群芳图》获得了一等奖。
  本报报道了周胜群的事迹后,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关心她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妇女报社社长黄海群委托记者为她送去了鲜花和祝福;澳门妇女联合总会的李小菱委托记者帮忙捐款3000元;中国平安四川自贡分公司的曾永红也捐款1000元;潼南县妇联同渝北妇联取得联系,捐款1000元鼓励周胜群坚强地走下去……此外,不少网友也通过微博、微信为周胜群送上祝福。
  “听说那么多人关注我,我很激动。”当渝北区妇联主席杨廷会将筹集到的7000元捐款交到周胜群手上时,她激动地说。
  杨廷会告诉记者,周胜群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重庆大渝网、重庆电视台、渝北区电视台等媒体又对周胜群的事迹做了报道,关注她的社会人士越来越多,当地的主流网站也都将她的作品挂在网站上免费帮忙宣传。

编辑:alysa

相关新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