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给学生一片自由放飞的天空--一位中学校长和她的学生的故事

时间:2010-9-30 0:00:00   来源:新华网   点击:
分享:

来源:新华网

    引言: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刘彭芝  

    刘彭芝被称为中国教育的一个“传奇”。

  一位女性,一个校长,以10年的时间,把一所普通中学,带成了一所国内外知名中学。

  这所学校就像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各种奇珍异宝:虚拟科学实验室、远程教室、数字化物理实验室、虚拟数字创意实验室、数字图像实验室、学生网络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国际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少年科学院、中学生汽车模拟驾驶教室、超常儿童实验班……还有足球俱乐部、志愿团、合唱团、舞蹈队、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节……以及150多门选修课,其中包括10多门外语选修课。

  这里的学生不仅高考成绩一次次居北京市前列,还参与了国家重点课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使中国中学生的名字首次出现在《NATURE》(《自然》)杂志上;这里不仅走出了中国一流的卡丁车手、优秀的舞蹈家和摄影师,还从理科实验班走出了文学博士、从足球俱乐部走出了理学博士,这些非专业的足球少年,多次在世界中学生足球大赛中夺冠;国际中学生数学、物理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世界中学生国际象棋冠军、围棋冠军、健美操冠军、第35届维也纳国际青年节交响乐组金奖等桂冠,这里的孩子们也一一囊括在手。

  “大海大海我问你,

  你为什么这样蓝?

  大海唱着回答我,

  我的怀里抱着天。”

  刘彭芝坐在那里,轻轻地背诵着一首儿歌。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开心得像个小姑娘。

  让小“画家”自由绘画

  那是多年前,人大附中初中招办走进一个叫王羽熙的男孩,他并不符合人大附中的录取条件。刘彭芝与男孩笑眯眯的几句交谈,让她心动。

  “你长大了准备干什么?”

  “我想当画家。”

  “你喜欢画什么?”

  “小动物。”

  男孩马上拿起桌上的铅笔和纸,几笔画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

  “你还喜欢画什么?”

  一转眼,男孩又画出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铅笔画。

  “除了画画,你还喜欢什么?”

  “喜欢历史和古诗。”

  说着,男孩一字不漏地背了《将进酒》。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眼前这个孩子,只要给他一个合适他发展的学习环境,同样能成为人才。刘彭芝拍板,收下王羽熙,进实验班。 实验班大都是理科成绩比较好的孩子,王羽熙很快在数学等理科课上感到了吃力,常常听得一头雾水。可这并没影响他对绘画的爱好和追求,他把满脑子的故事和想象用整本的绘画表现出来。一次开家长会,他的母亲看到了他的学科成绩,回到家,气急败坏撕毁了他的画本,并命令以后不许再画画。可他,背着母亲依旧画。

  上到初二,王羽熙的“不务正业”再次被母亲发现。她从书包里搜出了他用作业本画的几本连环漫画《盟军敢死队》《水浒》《三国》和刚刚开始创作的《新游记》,一时怒从心起,想把它们撕个粉碎。可她看到那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时,十分惊叹,陷入困惑,不知是该给儿子一顿惩罚呢,还是让他继续画下去。她找到学校。

  没想到,老师们没有批评她对儿子管教不严,却批评了她对儿子绘画的粗暴态度;更没想到,老师们都很欣赏和重视王羽熙在绘画方面的才气,鼓励他往这方面发展。班主任将出班刊的任务交给他,英语老师请他帮忙画英语教学用的图片,劳技课老师让他为教材画插图,语文老师还让他在课堂上用画面表现古诗的意境。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代表团来学校参观,校长刘彭芝让王羽熙现场展示他的绘画作品。

  这位母亲感激而又不安。

  一年后,王羽熙初中毕业。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而对学校充满内疚的母亲,违着孩子的心愿,悄悄决定让孩子报了一所普通中学的高中。

  王羽熙在后来写给刘彭芝校长的信中说:“我要用假期将我的《新游记》创作完成,让它成为我初中生活的一个句号。用我的特长回报您,回报学校,回报老师。”

  两个月后,15岁的王羽熙终于完成了一套连环漫画作品《新游记》,并由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准备召开一个有关这部作品的讨论会,王羽熙给刘彭芝校长写了这封信,希望座谈会在附中开,“因为在我眼里,您是最可敬的校长,也因为《新游记》的酝酿和创作是在我初中时期”。

  刘彭芝这时才知道王羽熙已经离开人大附中,心情很不平静,向前来给她送信的孩子母亲问道:

  “他去新学校后怎么样,适应吗?”

  “开学到现在我就没怎么看他笑过,每天都愁眉苦脸。”

  “那就让他转回来吧!”

  “真的能回来?你还愿意要他?”孩子的母亲不敢相信。

  “当然愿意要,他本来就是我们的学生嘛!”

  说完,刘彭芝将事情交待给一位负责教务工作的老师,并嘱咐,一定要得到对方学校的同意。

  那个冬日的中午,王羽熙再次走进他熟悉的校园,挥舞着书包在操场上狂奔,大喊着:“人大附中,我回来了!”

  3年后,王羽熙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美术。

  他的母亲专门给刘彭芝校长写来一封信。信中说:“感谢学校领导和执教过羽熙的各位老师,感谢他们接纳了羽熙这位‘拉分’的学生,并给予他最好的教育。”

  像王羽熙这样的学生在人大附中很多。这里为一个学生开办过舞蹈专场,为一个学生开办过摄影展,为一个学生开办过钢琴演奏会……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刘彭芝最核心的办学思想。

  她说:“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引申出一个超越自己而站立起来的人,赋予人以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地发展,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是让人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让生命的能量得到充分地释放,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成就感。”

  人大附中就是给每一个学生搭建舞台拉开大幕的“人”。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张开飞翔的翅膀,开放出自己的花朵。

  一个人的班级

  周金涛(化名)是个很帅的男孩,大大的眼睛,高高的个子,长得白白净净。可是在同学眼里,他却像一只“老虎”。只要谁喊一声:“周金涛来了!”大家必定四出逃散,唯恐避之不及。

  原来,这是一个富有攻击性的男孩,常常为了一点点小事,就与同学动手打架。给一些同学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有老师建议,这个学生应该除名。

  刘彭芝深信,孩子的心,生来该是最温柔明亮的,缺少这份温柔明亮的孩子一定另有原因。她请老师多次登门家访,终于找到根源。

  原来,周金涛从小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家庭里,他是在父母离异后出生的,归母亲抚养。小学时,母亲又一次离异并再婚,加上生意忙,就把他放到舅舅家里。由于他多次折腾出事来,几经反复,母亲又把他送回亲生父亲身边,可是父亲更忙,常常无暇顾及儿子。在长期缺少关爱的环境里,周金涛变成了一个性格复杂、冷漠无情的孩子。

  了解到这一切,刘彭芝专门召集会议,讨论研究周金涛的教育问题。

  她说:“显然,周金涛是一个缺乏关爱的孩子。他从小得到的是残缺的爱,受到的是残缺的教育。如果再放任下去,他会危及社会。他既然是人大附中的学生,我们就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帮助他。再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也是学生的权利。”

  大家静下来,一时想不出什么有效的措施。

  刘彭芝说:“让周金涛继续在原班上课也不现实。一是他的功课难以跟上;二是同学们见了他人心惶惶,无法与他一起学习生活。因此,我想了很久,决定为他一个人开一个班。”

  “ 一个人的班级?”老师们惊叫起来,这在人大附中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那么,课程与教师怎么安排?总不能和别的同学一样吧?”有老师问。

  “怎么不一样呢?该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而且,要配一名优秀教师当他的班主任。”刘彭芝毫无犹疑。

  2003年,国庆节之后,人大附中初三年级 一个人的班级开课了。担任班主任的是曾多年担任学校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美术特级教师杨志清。

  这个特殊的班级设在人大附中东教学楼一层南侧的一间教室。这里阳光充足,窗外是高大的杨树和柏树。

  和蔼可亲的杨老师与周金涛面对面坐着。第一课是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学生守则》。与一般教室不同的是,师生俩面前,各有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这是杨老师特意准备的。周金涛的心悄悄热起来。

  除了第一课是特别的, 一个人的班级一切照常,与别的班级一样有课表,一样记考勤。早晨7点40分上课,下午4点放学。让杨老师欣慰的是,周金涛很少迟到早退。只是轮流来上课的各科老师有些不寻常的感觉,因为他们从未在如此空旷的教室里讲过课。

  2004年3月17日下午,人大附中又一次召开一个特别会议,参加者有学校领导、20多位给周金涛上过课的老师、周金涛和他的父母,还有一个与周金涛相似的学生郭鹏(化名)及其父母。

  刘彭芝说:“人大附中创办的 一个人的班级是成功的。周金涛同学进步很大,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天,我们要扩大这个班,由一个人变成两个人,吸收一个新同学郭鹏。郭鹏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你们看看,周金涛和郭鹏,两个多帅气的小伙子啊!”

  大家都欢快地笑起来。这天的周金涛穿着耐克T恤和牛仔裤,瘦高的郭鹏穿着一件蓝色的夹克,的确很帅。

  刘彭芝把两个孩子叫到身边坐下,与他们商量了一下,宣布道:“咱们这个班叫第二实验班,比第一实验班的力量还强呐!特级教师杨志清老师为班主任,心理学博士宋丽波老师为副班主任。周金涛担任班长,郭鹏担任学习委员。”

  在大家的掌声中,两个孩子羞涩地笑了。这大概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一副将信将疑的样子。

  刘彭芝郑重地补充道:“这是真的,要写进学籍档案的。”

  两个孩子兴奋地争相表态。周金涛说:“我要当好班长,把同学团结好,一起好好学习!”郭鹏表示:“我要在班里制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争取考上人大附中高中!”

  刘彭芝对在场所有人说:“离中考还有100多天,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是,让周金涛和郭鹏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谁家的孩子都是心肝宝贝,他们的一生刚刚起步,决不能耽误了!”

  这个会议,深深感动了两个孩子的父母。

  在人大附中,周金涛、郭鹏并不是唯一。但无论这些孩子有着怎样不同的秉性、经历和起点,他们都得了同一样东西:尊重。

  “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爱。”这是刘彭芝重要的教育理念。她说:“教育不应是禁锢,不应是扼杀。教育应该是尊重与宽容,是欣赏与关爱,是引导与激励,是平等与合作。学校应成为他们幸福成长的乐园――不仅要让他们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也让现在的成长过程充满幸福和快乐。”

  人大附中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自信和快乐。

  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的留言里这样写道:“曾经也想过,如果我没来到这里,现在会是什么样呢?也许,是个书虫吧?不敢想。我仍然活着,但不会活得如此精彩;我仍然学到知识,但不会如此丰富;我仍然自由,但不会如此快乐!”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人大附中,所有的老师都知道,劳技教研组是刘校长的心肝宝贝。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而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要从孩子抓起。”这是刘彭芝的教育理念。

  1992年,刘彭芝以真诚和优厚的条件引进了学校第一位搞发明创造的劳技教师竺豪桢。1994年,学校成立了劳技教研组。这之后,她又先后引进了10位劳技教师,都是物理、机械、数学、化学、美术、电子等不同专业的精兵强将。

  劳技教师多了,教室却只有一间。刘彭芝就变着法儿增加劳技教室,先后建起了平面设计、缝纫、陶艺、汽车模拟驾驶、摄影、制图、金工、木工、电子、计算机等10个劳技专用教室。这在人大附中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事。

  这些变化,让一些老师难以接受,一时间议论纷纷。

  “人大附中快成职业高中了!”

  “这哪像办学呀!学校像个大车间喽!”

  “刘校长搞素质教育真舍得下本啊!”

  ……

  刘彭芝的坚韧与智慧,就是千方百计也要把自己的理念变成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她的梦想,是把人大附中变成一个充满创造的学校。

  她在学校一连组织了十几场科技报告会,让全校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去听科技技老师的讲座,看科技成果的展示。同时,成立了发明小组和发明协会,让它成为学生发明创造的摇篮。

  第一个崭露头角的小发明家很快脱颖而出。

  王建东,是一个来自京郊平谷县的男孩。进人大附中一开始,感觉学习吃力,一度情绪低落。

  参加发明协会后,做事踏实认真的他被推举为秘书长,成了竺豪桢老师的助手。竺老师点拨他,关注人们身边的需要,寻找自己的小发明。

  王建东在家乡常接触木工活儿,对合页的功能比较熟悉。他发现,原来的合页设计有缺陷,一种是弹簧式自闭,另一种是常开常闭,能否发明更简单更安全的自闭合页呢?

 

编辑:admi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