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深厚的人民情怀 坚强的中国力量

——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

时间:2014-8-11 9:20:01   来源:新华社   点击:
分享: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一场6.5级强烈地震骤然降临。

 
  危难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决策、科学部署,带领广大军民同灾难展开了英勇无畏、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显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永恒的执政为民宗旨、不变的生命至上理念,灾难中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
 
  鲁甸地震是2000年以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2千米,极震区烈度高达9度,与2013年芦山7级地震震中地表震动水平相当。加之地震波及范围广、震区人口稠密、多数房屋抗震性能差,导致人员伤亡惨重。
 
  得知震情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方面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4日一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飞赴灾区,察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工作组紧急赶赴地震灾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与此同时,云南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率领工作组火速赶赴灾区。整个应急救援系统迅速高效地运转起来。
 
  震后10分钟,云南省武警总队官兵携带各类物资装备向震中进发。震后3个半小时,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全国各分队集结完毕。地震局工作组出发,国家救援队出发,国家卫计委医疗队出发,公安消防官兵出发,通讯、电力、道路抢修人员出发,首批救灾物资启程……
 
  鲁甸县也行动起来,迅速发动基层党组织904个、党员12536人,投入抗灾一线;巧家县发动基层党组织1680个、党员9600人,及时组织灾情排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灾情发生后,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闻令而动,紧急出征,昼夜兼程,挺进灾区。30多个小时内,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工作。
 
  高效的应急体系、科学的救灾举措,在与灾难抗争中不断进步
 
  9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覆盖整个灾区422个抽样点,总行程2万多公里,历时80多个小时……
 
  7日,中国地震局正式发布《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全面完成了本次地震的烈度调查与评定工作。
 
  “此次地震烈度分布图的发布,比汶川地震早了数十天,比去年芦山地震也提前2天。”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应急处副处长李洋说,鲁甸的救援安置工作因此更加科学有效。
 
  武警部队首次运用四旋翼无人机,对灾区全貌及救援实况进行俯瞰拍摄,为救援工作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参考;首次大范围搭建地震现场指挥调度平台,使救援力量调度更加精准有序;自行式炊事车、应急通信卫星、应急通信车……高科技的应用,实现了以往“人海战术”无法企及的目标。
 
  鲁甸地震后10分钟,云南省民政厅向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和曲靖市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发出调拨指令。当晚,部分物资运抵灾区。
 
  人们心系灾区同胞的安危。互联网上,网友们探讨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如何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媒体上,对救援进展的高度关注中,多了一些对防震减灾的深入思考。
 
  不屈的精神品格、热切的生活希望,在震后的废墟上顽强跃动
 
  “爸爸不哭,我也不哭,我们都要好好的。”
 
  龙头山镇龙泉村的废墟上,失去亲人的10岁女孩刘候蕊,紧紧依偎着爸爸刘家礼,轻轻拂拭父亲脸上的泪水。
 
  鲁甸废墟上,倒下的是房屋,升腾的是不屈的精神。
 
  有这样一位武警战士。他家所在的村庄在这次地震中受灾严重。尽管近在咫尺,他却一直没有回去看看。救灾间隙,武警曲靖支队战士王天贵抬头望着山堑对面的银屏村,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他指着一座小山头,对战友说:“我家就在山后面。”
 
  有这样一位饭店老板。5日凌晨,鲁甸县小寨镇大坪村顺风饭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早早起床,准备了两大锅面条,招呼过路的救灾人员和志愿者吃早餐。这次是他们开饭店以来煮得最多的一顿早餐,免费提供给每一个需要的路人。
 
  最让火德红乡张兴晏夫妇高兴的是,家里筛选花椒的风柜在地震中没有被砸坏。张兴晏年迈的妈妈一上午摘了整整一箩筐花椒。“如果日头好,这样晒两天就可以卖了。”乡政府所在的街上,一些餐馆也正式开业了。一位加工牛车车架的老师傅也打开了木工机械,他说,已经有好几个乡亲向他订购牛车车架了。
 
  力量在凝聚,希望在延伸。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科学救援,一定能取得这场抗震救灾的胜利。
编辑:alysa

相关新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