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再来创辉煌――“5·12”抗震救灾各界代表人士访问都江堰侧记
时间:2010-5-13 0:00:00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来源:人民日报
两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来,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顿时满目疮痍。
两年了,千千万万人为之奋力重建、废寝忘食的灾区,而今什么模样?
王改芝,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的母亲,5月11日从河南老家来到成都市都江堰。这里,是儿子献出年轻生命的地方;这里,也是“家徒四壁”的英雄父母一次又一次捐献抚恤金、慰问金后,父亲武中林继续儿子未竟任务参加灾后重建的地方。
13岁的戎慧――山西援建者戎金亮的女儿,也踏上了父亲洒下汗水、献出生命的这方土地。
来到都江堰的,还有地震当天踊跃献血的成都市民杨勇,自发前往灾区运送伤员的出租车司机赵国成,从废墟中救出数十人的消防战士肖和,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热饭热菜的“爱心食堂”筹办者张观军,千里驰援的黑龙江民营企业老总孙利尧……
一路走来,浴火重生的灾区,让他们触景生情,感慨万端。
距震中仅2.5公里的震后“孤岛”龙池镇,5天后恢复通讯,镇党委书记王晋与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通电话,第一句话是:“报告:龙池党在,人在,我们从头再来!”
而今,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龙池,已是一个山水旅游精品镇。
重访,重逢,感动,感悟,共忆两年前的惊心动魄、两年来的可歌可泣,共话科学重建的历史进步……千言万语汇成共同的心声:从头再来创辉煌!
面对灾难,挺立不屈的脊梁
两年前――
44岁的山西汉子戎金亮,在都江堰过渡安置房建设工地奋战16天后,突发脑溢血,献身灾区。
济南军区铁军战士武文斌,累倒在都江堰援建工地,经抢救无效牺牲……
伟大的人民,舍生取义。
1000多辆成都出租车,冒着大雨,闪着应急灯,一辆接一辆奔赴都江堰,不计代价,不惧危险,抢运伤员、物资。
数以万计的成都市民,冒雨赶赴天府广场,排队献血。
民营企业大庆中油庆瑞公司派出3名员工,带着200多万元,从大东北飞到大西南,购买工程机械,展开救援,“只要灾区需要就一直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回去。”老总孙利尧说,“都江堰+大庆=灾区加油。”
伟大的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
两年后――
看到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烈士母亲王改芝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声说“真高兴”,“心放下了”,“九泉下的文斌,也会高兴的!”
戎金亮的女儿戎慧,道出纯真的心愿:“希望灾区人民越来越好,中国人民越来越好!灾区人民幸福,我就高兴!”
伟大的人民,那么质朴而崇高,平凡又非凡。
看着灾区新貌,志愿者谭小凯脱口而出:“和两年前相比,是质的飞跃。”
25岁的无偿献血者杨勇,今年青海玉树地震,又组织2000多成都市民无偿献血。“今天让我非常震撼:人间大爱,世界感动;灾后重建,也同样感动世界!”
伟大的人民,始终是历史进步的创造者。
出租车司机赵国成,一路拍了许多照片:今后要向坐出租车的客人传递成都人坚强的精神,成都依然美丽的信息。
“看到灾区的巨大变化,我心里踏实。”成都市高新区芳草街蓓蕾社区居民王甫信,地震后组织社区居民捐助了12万元钱物。他说:“活着的人是幸福的,不仅要为家庭活着,还要为国家、社会活着。”
伟大的人民,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也重建了更加强大的精神世界。
走出灾难的阴影,他们从废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阔步向前。
龙池镇村民刘玉树经营的“农家乐”被震毁,多年心血毁于一旦,损失100多万元。他先是打工,接着两口子一连4个月自己背砖、背沙、背水泥,双手磨起厚茧,重建起“相思客栈”。今年开业以来,已赚了两三万元。
经历两年酸甜苦辣,刘玉树就一句话:“摔倒了,有人扶,自己也要用力撑,才能尽快站起来!”
在灾区,有千千万万个像刘玉树这样不等不靠、奋起自救、重建新生活的普通民众。
伟大的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坚强领导,铸就救灾的奇迹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党中央紧急全面部署抢险救灾,党和国家领导人飞赴灾区考察、指导,动员全国党政军民全力投入抢险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第一时间,四川省委在机关大院草坪上召开简短会议后,党政主要负责人分乘越野车、直升机奔赴震中;第一时间,成都市党政主要负责人不约而同赶到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随即赶到都江堰;第一时间,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决定“先救学生,后救机关干部”;第一时间,瞬间与世隔绝的龙池镇,启动特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第一时间”,定格各级党组织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的责任,定格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在龙池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帐篷边,一根竹竿树起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几千群众有了主心骨。
“党在!旗在!人在!”
坚强的共产党人,始终是我们这个民族风雨前行、砥砺奋进的中流砥柱!
成都市把科学规划作为科学重建的前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规划设计统筹考虑住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等。两次规划设计会战,在地震之后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画出了最新最美的蓝图,解决了灾区建成什么样的问题。
同时,成都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受灾群众参与政策、规划制定和选择的全过程,探索出原址重建、模拟拆迁等系列办法,有效推动了重建家园,解决了怎样重建的问题。
成都还把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综合效应。引导50多亿元社会资金参与灾后重建,为受灾农户提供重建融资担保,探索了城乡统筹市场化筹资办法,解决了重建动力机制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而今的龙池,就是科学重建、提升式重建的一个缩影。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旅游集镇商业街已开街营业;都汶高速龙池隧道及连接线道路现已具备通车能力,与成都市区的车程缩短至30分钟;一栋栋独具“汉羌结合”特色、配套完备的民居,掩映在山水之间……
此刻,王晋声音哽咽,用“感恩、感谢”表达自己的心情,“要带领群众用奋斗改变命运,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龙池。”
从头再来,废墟上创造辉煌
龙池镇南岳村,震后飞落的一块巨石,形如一位老妈妈,面带泪痕,望着远方。当地群众给它取了个名字:守望石。上刻一首诗: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不离不弃,吾土吾乡;长相守兮,世间大爱;长相望兮,无限风光。
是的,风雨彩虹,无限风光。
“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困难,没想到建设得这么快、这么好。”成都市城镇规划设计院院长洪家菊,参与了都江堰市10万农户危房灾损统计,参加了农房重建规划。目前,成都市近290万受灾群众的家园重建已基本完成,按照“产业发展性、风貌多样性、生态相融性、配套共享性”原则,规划设计并建成了698个风貌各异、特色鲜明的重建点,确立了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形态的基本依循和示范。
成都的科学重建,不但把灾区新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还进一步深化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
震后带领官兵救出981名群众的四川消防总队副总队长孙国利感叹:“灾区的重建不是简单恢复,而是超越式、提升式的重建。”她从消防角度举例说,安全通道畅通,消防设施符合现代建筑的标准。
震后濒临绝境的“孤岛”虹口,通过提升式重建,如今已是“画里乡村”、全国乡村度假旅游示范区;在平坝灾区,为保护独特的川西林盘风貌,“拆小院并大院”进行重建,节约的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1.5万多亩;投资130亿元的成灌快铁,使灾区跨入“高铁时代”。
一幅“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现代田园城市的美丽画卷,正在都江堰市这片经历地震重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从头再来的灾区人民,实现了新的历史进步。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感慨不已:“这两年,我们记住了数不清、道不尽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我们更是无限珍惜在这场旷世灾难中成都人民、全国人民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无限珍惜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