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起“半边天”
时间:2010-3-4 0:00:00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来源:中国妇女报
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60年的历史,是和一系列的妇女“解放话语”相伴随的,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至今仍然被传诵并发挥作用的莫过于“妇女能顶半边天”。今天,“半边天”已经成为性别平等的一个象征词语,为国人乃至世界所接受。
“半边天”提出的背景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在50年代中期提出后,很快被提炼推广为主流话语,是与当时的国情背景有关,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它适应了国家工农业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20世纪50年代正值中国的工业化初期,特殊的世界政治大环境使得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不可能走吸引外资的道路,只能靠自己的积累、特别是靠农业的积累来发展工业,因此,农业的增产丰收一直是政府关注的一个重点。中国农村相对有限的耕地和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农业耕作技术,决定了农业的丰产增收在当时只能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亩产量来达到目标,这就需要投放大量的劳动力,妇女作为潜在的劳动力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56年通过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改草案)》中要求七年内“每一个农村女子全劳动力每年参加农业和副业(包括家庭副业)生产劳动的时间不少于80天到180天”。1958年对妇女劳动力的动员达到了空前水平,各种以妇女为主体的劳动竞赛遍布全国,如上面提到的江西修水县的“千菊万牡”,陕西省以务棉为主的“银花赛”,以油菜为主的“金花赛”等。据当时的报纸报道,1958年~1959年期间,90%以上的妇女被动员出来参加农业生产,妇女的年平均劳动日已经达到250个左右,相当于男劳力的四分之三,可谓“半个天”了。“妇女能顶半边天”不但反映了这一情景也适应了这种需求,成为动员妇女参加经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口号。
二是它符合当时妇女解放理论的主流观点。50年代政府和妇联组织一直强调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性,认为妇女“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妇女解放运动继续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当时看来,妇女参加社会化的劳动,不只是一份就业或谋生,而是关系到能否迈向自身“解放”的重要环节。这也是那个年代的妇女都非常喜欢这一说法的一个原因,因为它在肯定妇女劳动意义的同时,也肯定了妇女存在的价值,给了妇女与男性同样的评价,因此“半边天”也就逐渐成为“妇女解放”的象征。
“半边天”的意义
正因为以上的双重因素,“妇女能顶半边天”从提出之时起就一直在两个方面发挥着职能或作用,一是作为妇女解放的国家话语,发挥着社会动员的作用;二是妇女为平等发展,用做自我勉励的精神武器,因此它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它都为中国妇女地位的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作为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口号,它形象生动地道出妇女和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贡献,让普通民众很好理解和接受,为社会广泛接纳妇女就业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使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完成了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实现了妇女就业与经济参与的跨越式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有女职工60万,1957年底全民所有制女职工人数已经发展到328.6万,“大跃进”的1958年翻了一番,达到810.8万,到1960年底增长到1008.7万,是1949年的18倍,为以后妇女全面广泛地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妇女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广大妇女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2002年全国有女职工4156万,占职工总数的38%。2006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口3.47亿,占就业人口的45.4%,从人数看已经近乎“半个天”了。
第二,它言简意赅、琅琅上口,很有鼓动性,成为无数妇女向传统挑战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
曾经的“三座大山”压了妇女数千年,将妇女的活动范围圈限在院墙之内锅灶之边。“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口号所深藏的内涵和释放出的信息,点燃了无数妇女的梦想,使她们为新中国建设和妇女解放的使命所驱,超越体能与技术的限制,勇敢地踏进了传统上被认为是男人世袭领域的“禁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与神话,如50年代涌现出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第一个铁路女调度员孙孝菊、第一个女子测量队、第一批女投递员、女飞行员等,她们用行动挑战了“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和男权文化制度,用自己的智慧和成就证明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半边天”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释放出的信息和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最初它是指妇女作为劳动力占人口的一半,是伟大的人力资源;随后随着媒体和政治宣传的深入,它逐渐成为妇女的代称;最终演化成妇女解放的一个象征词语,寓意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和贡献。
今天,“尽管在大多数地区男女之间的政治和法律平等已取得进展,但要改变人们的性别价值观和信仰仍需努力和恒心。”因此“半边天”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动力仍然需要,它为全世界的妇女所欢迎,是新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