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性别平等――最漫长的革命

时间:2010-3-4 0:00:00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分享:

来源:中国妇女报

    当再一个3月8日的朝阳升起的时候,“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就走过了百年的历程,我们从它深远的脚步声中听到了什么?是欢快的舞蹈吗,是轻松的漫步吗?不,百年风云裹挟着战鼓般的激越,那是全世界女性们为争取平等权利的不屈的抗争,是她们为改变屈从地位而生生不息的奋进。

    女性,在漫长的时间里,在全世界的范围里,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也就是女性主义思想家

    西蒙?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

    但是,女性们从来没有安于受压迫、受歧视的地位,她们要求享有人的完整权利,向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挑战,向所有造成女性“第二性”地位的权力结构、法律和习俗挑战。

    历经百年,风起云涌。

    划破天空的闪电――发现女性的奥秘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女权运动始于18世纪90年代法国大革命时期,如此说来,女性们为争取自身权利和解放的斗争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法国大革命中,妇女带着自身的要求和愿望,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但是,她们后来却发现,男人最终获得了自由,而“女人却依然是千万种偏见的奴隶”。一位名叫奥林普?德?古日的妇女,于1791年发表了《妇女的人权宣言》。妇女的斗争得到了社会上的响应,但议会最终还是拒绝了妇女对公民权的要求。

    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却激发了另一位女性正义的热情,她就是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她于1792年发表了著名的《女权辩护》,她被称为是英国现代女权主义奠基人。

    有学者认为,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上,有七部奠基性的作品。第一部是一位叫彼森的女性于1405年出版的《女性之城》,该书反对关于女性“天然”低劣性的观点。第二部就是《女权辩护》。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中首先批评了当时对女人的教育,她对将女性排除在教育之外,和否定女性理性能力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她主张女性的权利应该和男性的权利是平等的,呼吁给予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教育权、工作权和政治权。她的著作对女性作为理性人类主体的权利作了经典论述。

    第三部是英国的伍尔芙于1929年出版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它倡导女性文学在经济和艺术上的独立性。

    波伏娃的《第二性》在1949年横空出世,书中提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波伏娃首次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女性沦为第二性的社会文化原因。她在书中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女人,考察了生理学、历史和心理分析方面与女性有关的论述,她分析,女性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皆源于整个文明,也就是男性文明的压迫。她认为,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女性气质,是家庭、教育、媒体、社会等因素对女性进行规训,最终塑造出所谓的女人。《第二性》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影响深远,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圣经。后来,美国的大学成立了专门研究妇女问题的专业和院系,《第二性》被列为基础教材。波伏娃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女权主义作家。

    第五部是贝蒂?弗里丹1963年出版的著名的《女性的奥秘》。这部书剖析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性对家庭主妇角色的不满,表达了当时女性要自由,要实现自我潜能的强烈愿望。

    1970年,美国女权主义者凯特?米利特出版了《性政治》,揭示了文化话语是如何一步步对女性实施系统的剥削与压迫,它第一次引入了“父权制”的概念。这是第六部。

    第七部是澳大利亚的女权主义作家杰梅茵?格里尔1970年在英国出版的《女太监》,她指出:在男权社会中,每个女人都像太监一样被去势,以便获得女性气质。而强大的独立的女性气质,才是全人类的革命性的未来。

    这些著作都曾如闪电划破当时的天空,她们提出的观点和理论可谓惊世骇俗,对于男权社会的统治产生极大的冲击,波伏娃的《第二性》曾被有些国家列为禁书,《女性的奥秘》出版后,本来贝蒂和几个家长合用汽车送孩子上学,现在她被排斥在外了。可见,提出女性平等权利是何等地遭到社会的反对。

    这些著作之所以地位重要,不仅仅在于它们提出的理论学说振聋发聩,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日后点燃了波澜壮阔的妇女运动的火种,成为女性运动的经典,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为今后的女性主义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方女性主义有多个流派,主张各异,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但核心理念都是把妇女从男权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最终实现男女平等。她们在一点上得到高度一致,那就是她们都认为:男权制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是人为构建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

    妇女们要用行动,来改变第二性的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理想。

    向既有秩序挑战,提高女性地位――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

    在这两百年的历史中,世界有过两次女性主义运动的高潮,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目标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向传统的劳动分工方式挑战,改变既有的秩序,提高女性的地位。

    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最著名的思想上的领导人,就是《女权辩护》的作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她提出两性充分平等的要求,因此,第一次浪潮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为女性争取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就业权。

    1848年7月19日至20日,美国第一届女权大会在纽约州召开,通过了《权利和意见宣言》,在它提出的12项决议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妇女有责任为自己谋求她们神圣的选举权。

    1859年,英国第一个女权组织成立了“促进女性就业协会”,要求女性的就业权。1915年英国女性协会成立,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至此进入高潮。

    20世纪初,德国女工运动声势浩大,为女工争取劳动福利的要求也是斗争的内容。克拉拉?蔡特金提出了妇女经济独立、男女同工同酬、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观点。蔡特金也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倡议者。

    俄国的女性要求在法律上和选举权上男女平等,主张女性就业。

    中国的妇女运动在这个时期汇入世界妇女运动的潮流之中,并独有风采。中国早期的妇女领袖提出了较完备的女性解放思想,涉及女性教育,女性参与国事,主张女性经济自立等。1912年4月8日,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正式成立,公推唐群英为会长。通过了由唐群英主持起草的《女子参政同盟会政纲》,提出实行男女权力平等;实行普及女子教育;实行一夫一妇制度;禁止强迫卖娼等诉求。

    兴女学是中国女性运动的特点。当时的女性运动领袖人物都提出了兴办女学的重要性,如吕碧城积极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她把兴女学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以此冲击积淀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20世纪初,全国女学生数量增长迅速。

    与兴女学相伴的还有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序幕。

    中国20世纪初的妇女争取参政权的斗争进行得异常艰苦,男女平等参政的要求最终未能在国民党的纲领中体现。但由于妇女们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广泛活动,男女政治平权的思想在当时广为人知,“万国女子参政会”会长、美国嘉德夫人赞扬说:“以中国女界程度之高尚,性情之诚挚,为欧美人所佩服。将来女子参政之成就,必以中华为最完美。”

    尽管女性运动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妇女们仍然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不懈地斗争。1920年,美国女性终于获得完全的选举权。1928年,英国妇女获得选举权,至此,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终于以妇女在选举权、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极大成就而结束,其间经历了几十年的栉风沐雨。

    批判性别歧视,发展女性潜能――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兴起在美国,后来波及到世界各国,规模宏大。运动的目标和范围涉及妇女权利和权益的方方面面,核心目标是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第二次浪潮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第一次浪潮。

    在第二次女性运动到来之前,波伏娃是唯一的女性主义的声音,《第二性》对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美国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贝蒂?弗里丹于1963出版的《女性的奥秘》,则成为第二次女性运动浪潮初期女性心中所想的经典表达。

    《女性的奥秘》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对家庭主妇形象说不。她认为,女性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除了丈夫、孩子和家庭外,我还有所企求。社会对于女性的呼声再也不能漠然不顾了。

    第二次女性运动浪潮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各国出现了大量的妇女组织。以美国为例,1966年,一个名为“全国妇女组织”(NOW)的妇女机构诞生,贝蒂担任第一任主席。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组织已拥有15万名成员。英国的各种女性协会不断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达到了9000多个。

    第二个特点是女性运动的内容涉及妇女权利的方方面面。1977年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的国际妇女年大会通过了25条决议,教育、就业、生育、同性恋、福利、婴儿抚养和权力分配等,无所不包。在当时,“妇女问题”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话题。

    第三,形成了女性研究的热潮。女性研究作为正式的研究领域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和英国出现,逐渐发展成一个重要的人文学科,并对后来的妇女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使女性在所有的指标上都迅速与男性接近,不仅是参政、就业、教育等直接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公领域指标,也包括家务劳动分担等私领域的指标。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强化了国际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联合国宣布1975~1985年为“联合国妇女十年”,从1975年到1995年,召开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从此,世界妇女在重大问题上采取了联合行动,协同联合国系统和各自的国家机构,努力实现有关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各项指标。

    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之路

    中国妇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平等发展之路,中国妇女的解放始终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一起被提起。新中国建立之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一成立,就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不平等的法律包括性别压迫、男女不平等的法律进行了废止,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男女享有平等权利。后来,虽经数次修改,男女平等均作为重要原则写在宪法之中。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依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各项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在内的法律体系。

    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我国是最早的签约国之一。

    1995年,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上,江泽民同志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被国际社会誉为推进妇女发展的一项重要行动。

    但是,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性别歧视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中国妇女的实际地位与政策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还有差距,因此,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要更重视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提高妇女实际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妇女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世界范围之内,妇女研究成为人文学科的热点,’95世妇会在北京召开,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步伐,先进的性别文化正成为我们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百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卷过多少风云际遇,沉舟侧畔千帆过,今天的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妇女的参政率、就业率,受教育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妇女谋求平等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人类发展共同的目标。

    西方女性主义流派

    女性主义阵营中流派繁多,最主要的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是近年来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流派。其他还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以及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等。

    有学者对各个女性主义流派的研究框架做了这样的概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情的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激进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自然与文化的问题;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主体与客体的问题;文化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关于心灵与肉体的问题。

    也有人对当代最活跃的激进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做了这样的概括:激进女性主义主要关注对女性的暴力、性、生育等问题,以及男性从对女性的压迫中获益的情况;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更关注于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关注女性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以及国家问题。(3月2日)

编辑:admi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