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创新带来本市社会领域党建新气象

时间:2009-9-16 0:00:00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
分享:

来源:北京日报

    在商务楼宇里也有党旗飘扬,私企里的党员不再“流动”;街道建立了社会工作党委;充满朝气的大学生党员进入了最基层的社区工作……今年以来,全市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积极改革创新,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党组织在社会领域的覆盖广度、深度都有了质的突破。

    409座商务楼中的流动党员有了“家”

    今年8月的一天,正在福建出差的私企经理蒋勇,中途急忙乘机回京,第二天又飞往福建。他“打飞的”回京,并非有紧急商务,而是为了参加所在楼组党总支会议。“作为私企里的党员,曾经好几年没有组织生活。如今有‘家’了,怎么能不珍惜呢?”有20多年党龄的蒋勇感慨地说。

    蒋勇的感慨并非没有来由。宣武区广内街道共有乐凯大厦、信息大厦等11座商务楼宇,里面有上千家私企,经济总量占整个街道的90%以上。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11座楼宇里几乎没有一家私企建立党组织,上百名党员、流动党员基本和组织失去了联系。“一年或半年去人才中心、老家交党费,才感觉到自己的党员身份。”一位流动党员说。

    从今年开始,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委在全市商务楼宇开展建立党建工作站试点工作。街道办事处为每座楼配了“特派员”,负责梳理党员资料、组织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每栋楼里设置了20来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庄严的党旗、每期都及时送到的《支部生活》、两架子的图书,让党员找到了“家”的感觉。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针对楼宇里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我们采取更灵活的管理,不管楼里的党员有没有把关系转过来,都在这里参加组织生活。”广内街道社会工委书记许建说。开展党建同时,更多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也有机结合起来了。根据楼内党员的建议,街道社会工委将计生、法律、税务等专家请进商务楼宇,受到了企业和员工的极大欢迎。

    今年,核桃园社区在全市建立了首个“楼组党总支”,是社区内全部5栋商务楼宇共同的党领导机构。“这就像一个网络,打通各个楼宇间的隔断,不管新经济组织的党员在楼宇间怎么流动,他们都仍然在党总支的名册中。”

    除了宣武区的“特派员”制度,东城区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工会服务站共建,朝阳区、海淀区依托物业、党工共建等形式也十分有效。目前在全市已经有约409座商务楼宇像乐凯大厦一样建起了楼宇党建工作站,商务写字楼党组织和党员纳入统一管理。

    经调查统计,全市目前共有商务楼宇、写字楼1237座,商户6.023万个,吸纳就业41.8万多人,党员2.6639万名,目前已有党组织1342个。根据市委社会工委部署,本市将用二到三年时间,在商务楼宇全面建立党组织,并实现一站多能、多站合一,同时把政府公共服务引进商务楼宇,把工会工作、妇联工作、共青团工作做到商务楼宇。最终,全市将建立网络化的商务楼宇党组织平台,“流动党员不管到哪里都有组织,让两新组织不管到哪个楼宇都有党群组织管理、都有政府公共服务”。

    乐凯大厦党员活动站的墙上有一句口号:“在最活跃的生产力领域构建最富活力的党建工作。”商务楼宇党建,让活跃的私企不再成为党建的空白地带。

    2371个社区党组织“换代升级”

    在“两新”组织建立全新的党组织同时,基层的社区党组织建设也在悄然“换代升级”。

    全市2591个社区中,今年共有2371个社区党组织参加换届选举,共选出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11319名,其中社区党组织书记2469名、副书记1576名。一系列新的数字变化,可以说明社区基层党组织得到了怎么样的“升级”。如全市社区党组织成员中有超过54%的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新选举产生的2469名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742人,占社区党组织书记当选人数的70.6%,与换届前相比上升了17.5个百分点。全市社区党组织成员平均年龄也从50岁降到47岁左右,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为46岁左右。

    通过“换代升级”,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为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夯实了基础。

    此外,今年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探索“三推一选”、“公推直选”、“差额直选”,开始平稳有序地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选举中,全市有2280个社区实行了“三推一选”:即采取党员自荐、上级党组织推荐、社区群众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社区党组织成员候选人。还有396个社区进行了党组织负责人直选,176个社区实行了差额直选。这不仅扩大了基层民主,而且整合了资源,扩大了党在基层的工作覆盖面,使社区党建由单一的社区居民党建向区域型、社会化、辐射状的党建方向发展。

    1471名大学生党员进社区补充“新鲜血液”

    社区党组织换届同时,另一股“新鲜血液”也开始以社区工作者身份进入社区:大学生党员。

    从北京工商大学金融会计专业毕业的小陈,现在是丰台镇的社会工作者,每天下午4时至晚上8时都要挨家挨户在社区进行一些普查工作。“每天需要爬无数的楼梯,但她从来没有怨言,工作非常踏实。”社区居委会的负责人夸赞道,“确实有党员的风范!”

    据介绍,从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大学生社工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面向高校选聘应届毕业生到社区工作时,有1.6万多人报名,最后选聘应届生1984人,其中党员848人,占总数的42.8%。此外,492名合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也被选聘到社区工作,这既留住了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也实现了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社工机制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加上面向社会招录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上半年全市共有4709名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其中党员1471名。

    与此同时,街道社会工作党组织也在快速建立,目前全市138个街道办事处已有80个街道建立社会工作党组织。全市还确定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市侨联、市文联、市社科联、市红十字会、市法学会为首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并将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要求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评,实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

    “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全市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今后我们要更加重视基层的实践创新,更加重视社会领域党建体制机制创新,用党建工作的创新成果,为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更大的贡献。”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说。

编辑:admi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