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火点亮兰州铁桥 首棒抗震救灾英雄点燃激情
时间:2008-7-8 0:00:00 来源: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站 点击:来源: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网站
新华社兰州7月7日奥运专电(记者张泽远、朱国亮、卫韦华)7日8时20分,当奥运火种灯在兰州铁桥南广场点燃兰州传递第一棒火炬时,这个横跨黄河两岸一百年的老桥绽放出了最亮丽的表情。鼓乐喧天,旗帜飘扬,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和激动的人群,与跳动于“祥云”之上的圣火构成了一幅激情燃烧的图画。
在为“5?12”汶川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后,8时18分,奥运圣火点燃火炬。那一刻,人们的激情开始燃烧,手中的彩旗开始翻腾。
修建于1907年,至今仍在通行的兰州中山桥,是5464公里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钢架公路桥,桥身长约233米,宽8米多,原称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兰州中山桥。2008年是黄河铁桥百岁之年。一百年来,横跨黄河两岸的这座老桥记录了太多中华民族的艰辛历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晚清,到抗日的烽火;从解放兰州的悲壮,到改革开放中国西部的大发展,老桥在百岁之年,被北京奥运圣火装点得既沧桑又亮丽。
经历过太多艰辛的西北更愿意把坚强展现在奥运火炬燃烧的第一瞬间。兰州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田宇是来自“5?12”特大地震甘肃陇南灾区的抗震英模。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给84岁高龄去世的奶奶举办葬礼。地动天摇的那一瞬间,田宇顾不上安顿家里的事,冒着房倒屋塌,落石乱飞的危险,首先组织群众撤离到最安全的地方。在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的宝成铁路109隧道发生燃烧,装满燃油的12节火车车皮随时有可能爆炸的情况下,他奉命组织群众撤离到6公里以外。
和其他火炬手不同,在接火炬前,他深深向现场的群众和圣火鞠了一躬。6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仅仅是家乡抗震救灾群体的一个代表,不过我更幸运地被选为火炬手,我是他们的代表。灾区受难,全国伸出了援手,我一定要在接火炬时表达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7日8时20分田宇的这一个鞠躬,让现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懂得感恩的民族更坚强,懂得感恩的民族更强大。在现场所有人的簇拥下,田宇手持火炬出发,北京奥运会火炬兰州站的传递正式开始。
7日奥运圣火在兰州将绕着黄河传递,在黄河两岸来回穿梭,从中山桥到“黄河母亲”雕塑、银滩大桥、龙源,最后到达兰州水车博览园点燃圣火盆,结束甘肃的传递进入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