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京颁奖
时间:2007-12-18 0:00:00 来源:中国妇联新闻 点击:来源:中国妇联新闻
嘉宾为五位中国女科学正奖得主颁奖
人民网北京12月17日电 12月17日下午,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共评选5名获奖者和5名提名奖。
获得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是,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雪梅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副研究员张纪岩;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李国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胡薇;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董爱武。
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李国婧荣膺“西部特别贡献奖”。
获得提名奖的是,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湘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博士生导师冷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文笙;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杨颖丽;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韩文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在颁奖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她充分肯定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4年来对于进一步激发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对促进青年女科技人才建功立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她号召科技女性以这些青年女科学家为榜样,积极投身科学发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她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大力宣传她们的先进事迹,弘扬她们的崇高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良好风尚。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联合举办。评审委员会由11位院士、专家组成,韦钰院士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47名候选人由27个省区市妇联、科协及全国学会推荐,候选人均为1967年7月1日后出生。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每年评选一次。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每人获10万元人民币资金,5位提名奖获得者每人获1万元人民币资金。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部长韦钰,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洪天慧,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执行所长陈赛娟,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杜越,法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郁白,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Alexandre ZIEGLER,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中国科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吕植,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王雪梅: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
研究方向:生物电子学,生物分析化学
王雪梅主要致力于发展和研究无创疾病分子诊疗新技术,并阐明某些肿瘤与耐药性等的分子机制,为基因靶标药物的设计、肿瘤的筛查、早期诊断与治疗及疗效监测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在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肿瘤早期诊断和药物靶向控释技术、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生物分子识别的在线分析技术等方法的建立和发展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已在SCI和E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并获得包括治疗白血病的靶向磁性纳米药物及制备方法等多项专利。
王雪梅于2005年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0年获香港裘槎研究基金,以及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
张纪岩:军事医学科学院
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免疫学
张纪岩在炎症调控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方面获得一定成绩,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9篇,总影响因子44.847,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6.811。研究结果得到了同行的关注,被多个国际权威期刊引用,对炎症调控研究的深入具有推动作用。
在发表研究论文的基础上,张纪岩还能提出创新学术思想。p38是重要的抗炎药物设计靶点,但现有的p38抑制因子在临床试验中反复失败。张纪岩提出的设计新型p38抑制因子的策略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Trends Pharmacol Sci (影响因子10.4)上,对相关研发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张纪岩在第七届分子与细胞免疫学论坛和第六届全军免疫学大会上特邀做大会报告,2007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李国婧: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蒙古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植物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
李国婧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致力于植物抗逆信号转导、旱寒荒漠区植物生物质能源和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相关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子课题、教育部留学基金、内蒙古重大科技专项等6项基金资助。
李国婧获得了5个与植物抗病相关的突变体,证实了MPR1基因突变在植物抗病和丰产中的作用;证明了烟草Ntf4与SIPK是功能丰余基因。负责完成的“利用转基因烟草根系及组织分泌表达枯草芽孢杆菌纤溶酶”项目,通过内蒙古科技成果鉴定,专利申请已进入实审阶段。负责研究的“内蒙古旱寒荒漠区植物生物质能源途径”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对指导旱寒荒漠区农业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
胡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
胡薇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基因发现计划等多项研究,为我国在血吸虫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做出贡献。胡薇还结合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开展血吸虫病诊断、疫苗和药物候选靶点分子的研究。胡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1项国家十五“863”专题目标导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和1项上海市科委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加了“863”重大专项、“863”面上项目、“973”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等8项国家、省(市)以及国际合作课题。
胡薇200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两次被评为本所优秀共产党员。
董爱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染色质重建、核小体组装以及组蛋白修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董爱武主要研究染色质重建、核小体组装以及组蛋白修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先后主持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及中法合作项目等。
董爱武主要学术工作包括可插膜的水稻新型钙调素的功能分析、核小体组装蛋白对染色质结构的影响以及染色质结构改变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等。最早报告了水稻和烟草核小体组装蛋白NAP1家族成员作为组蛋白分子伴侣的功能,NAP1与微管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NAP1相关蛋白在植物根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董爱武2004年获得“吴英藩”青年教师奖,2003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