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006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时间:2007-10-17 0:00:00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网站 点击:来源:北京市统计局网站
2002年至2006年,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努力工作,开拓进取,使首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劳动保障、人民生活诸方面在新世纪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1.从经济规模看
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在全国居第十位。2006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870.3亿元,在全国居第十位。相当于2001年的2.1倍。
投资、消费规模显著扩大,双双突破3000亿元。2006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71.5亿元,是2001年的2.2倍。2002年至2006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98.4亿元,相当于1997年至2001年的2.1倍。房地产市场随住房制度改革而迅猛发展是导致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002年至2006年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6910.1亿元,是1997-2001年的2.8倍;销售商品房11486.9万平方米,是1997年至2001年的3.4倍。
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275.2亿元,比2001年增长78.8%。2002-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达13106.7亿元,为1997年至2001年的1.7倍。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达到1117.2亿元,相当于2001年的2.5倍。2002年至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累计达到3907.4亿元,是1997年至2001年的2.6倍。
外贸规模迅速扩大,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06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581.8亿美元,是2001年的3.1倍。其中,地方企业进出口总额为552.8亿美元,是2001年的4.1倍。
2002年至2006年年,全市新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778项,比1997年至2001年增长1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51亿美元,比1997-2001年增长49.4%。
2.从增长速度看
GDP年均增速达到12.2%。2002年至2006年,全市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2%,较1997-2001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9%,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6%,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高于1997年至2001年1.5个和0.9个百分点。
主要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2002年至2006年年,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3%,分别比1997年至2001年提高了6.1个和0.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年均增长23.4%。
3.从经济结构看
“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得到巩固,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2002年至2006年年,我市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保持在67%以上。2006年,三次产业构成为1.3:27.8:70.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2001年提高3.9个百分点。
4.从增长质量看
人均GDP超越6000美元,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5年,我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达到5548美元,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02年,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平均为5040美元)大体相当。在此基础上,2006年我市人均GDP进一步提高,达到6331美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仅次于上海,排第二位。与其他直辖市相比(上海人均GDP为7237美元,天津、重庆人均GDP分别为5164美元和1563美元),我市人均GDP相当于上海的87.5%、天津的1.2倍、重庆的4.1倍。
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0.4%,通胀率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2002年至2006年年均上涨0.4%,涨幅远远低于1997年至2001年3%的平均水平。
万元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5年来,我是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1.14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0.75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从2001年的104.9立方米下降到2006年的43.6立方米。
二、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
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2002年至2006年,我市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由2001年的78.1%提高为2006年的84.3%,提高了6.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2002年至2006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达到2838.9亿元,相当于1997年至2001年的1.8倍。其中,用于交通运输的投资达到1101.4亿元,相当于1997年至2001年的4.1倍;用于公共服务业的投资达到819.3亿元,相当于1997年至2001年的2倍。
公共交通运营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至2006年,全市建成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0公里,相当于从建国到2001年末建成轨道交通总里程的1.1倍。2006年末,城市公共交通营运里程达1.9万公里,比2001年增加5402公里;年末营运车辆达2万辆,比2001年增长32.9%;年客运总量达到46.8亿人次,比2001年增长4%。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北京地区用电量为611.6亿千瓦时,比2001年增长52.9%。居民天然气用户达到348.6万户,全市集中采暖面积达到3.5亿平方米,分别比2001年增长1.1倍和1.3倍。
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2006年,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90%,比2001年提高48个百分点。城八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5%(按产生量计算)。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41天,占全年天数的66%,比2001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绿化美化步伐加快。2006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5%,比2001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市林木绿化率从2001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51%,提高7个百分点。
三、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1.财政支出向三农、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倾斜
2002年至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累计达到4616.5亿元,是1997年至2001年的2.4倍。其中,用于农林水的支出累计达到186.6亿元,年均增速为25.5%;用于社会保障补助的支出累计达到107.1亿元,年均增长42.7%;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6年,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解决了32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自然村通油路471公里。实施“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安装太阳能灯4万盏;普及吊炕4.6万铺;新建沼气工程38项,生物质气化工程42项。
2006年末,全市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4.8万人,比2003年末增加11.7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61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27万人,参合率为86%。
3.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2006年,全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6918个,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8.3万人,分别比2001年增长1.1倍和58.9%。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804亿元,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3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5%,比2001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批准专利11238项,比2001年增长80%,其中发明专利3864项,比2001年增长3.1倍。
4.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五年来,北京把文化建设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事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25个公共图书馆总藏数达到3776万册(件),比2001年增长20.5%。全市出版图书11.3万种,比2001年增长76.5%;出版期刊2809种、报纸255种,分别比2001年增加435种和12种。
四、劳动保障、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1.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06年,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513万人,比2001年增加 73.6万人。2002年至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1.35%、1.43%、1.3%、2.11%和1.98%,始终处于控制目标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均保持在60%以上。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
2002年至2006年,我市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604.1万人、679.5万人、482.2万人和465.3万人,分别比2001年末净增178.2万人、462.9万人、195万人和260.6万人。
适时调高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其中,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由2001年的305元/月提高到2006年的392元/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1年的285元/月提高到310元/月,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2001年的435元/月提高到640元/月,退休金最低标准由2001年的441元/月提高到620元/月。全市共有15.2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7.6万农民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3.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2006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比2001年增长7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6%。2002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20元,比2001年增长6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7%。2002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9.9%。
人均储蓄增长加快。2006年末,我市中资金融机构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703.3亿元,是2001年的2.5倍;人均储蓄5.6万元,是2001年的1.8倍。
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200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0.8%和32%,分别比2001年降低5.4个和3个百分点。
发展型、享受型支出比重上升。2006年,城市、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31.6%和26.6%,比2001年分别提高7个和5个百分点。
汽车和住房成为消费热点。2006年末,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181万辆,比2001年末增长2.9倍,其中私人轿车121万辆,比2001年末增长3.8倍。2002年至2006年,全市累计销售商品住宅10432.4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4.4%。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39.1平方米,分别比2001年增加2.4平方米和8.1平方米。
五、社会发展总体和谐
经测算,“十五”期间,我市和谐社会总指数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以2000年为基期,2001-2005年和谐社会总指数分别为100.62、113.29、111.56、115.96和116.25点,年均增长3.1%。
在北京市国民幸福感调查中,70.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实现和谐社会充满信心,表明多数市民对于未来生活与社会发展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