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国内首份“互联网公益”报告发布
专家借由罗尔事件呼吁自律精神
时间:2016-12-8 9:10:34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分享:
互联网,正在如何改变传统公益事业的既有格局?
12月7日,国内首部“互联网公益”大数据报告在南京大学问世。该报告由南京大学·腾讯“互联网+”研究中心和紫金传媒智库大数据团队联合研发。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忠称,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不和谐音符,比如罗尔事件。如何正确把握互联网优势不足,通过加强制度和监管,是当前公益研究的重点问题。
国家工信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表示,大数据服务于社会公益,一定能发挥重要作用,“大数据能够服务于社会公平,让公共事务变得透明公开”。
记者从这份《中国“互联网公益”大数据研究报告》中看到,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公益从运营模式、传播范围、公众认知、影响效果都显著提升的一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慈善法》对网络募捐作出明确规定,民政部评审通过了首批13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公益正式具备了明确的资格认定,因此,2016年也是中国互联网公益元年。
报告认为,传统公益机构受制于规模不经济、执行不透明、运转不及时以及衍生的公信力和问责挑战、合法性和治理挑战,一直以来面临监管不力、缺乏激励等发展困境。
相比传统公益机构,互联网公益的捐赠人更年轻,捐赠形式更加多样,包括贷款、网上销售等各类金融产品或者包括时间和技能在内的非金融捐赠。
同时,互联网公益具有独特的参与形式,包括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慈善活动,还能开展对话和辩论。
相比传统公益的信息单向流动,互联网公益具有信息双向流通、信息更加充分和公开的特点,将传统模式下“人人公益、公益人人”的理想变得更加具有可能性。
爱德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认为,网民对于公益事业参与的热情之大是值得尊敬的,也是应该去善待的。
他说,互联网公益需要自律精神。“捐款当然越多越好,但是你得有个限度。”丘仲辉说,捐赠量过大之后,一定要考虑监管能力,如果执行能力平衡不了大家的捐赠能力,“这个钱捐了之后是烫手的,你花不掉或者不能及时花就会出问题,网上的舆论一定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2016年11月,一位不幸罹患白血病的小女孩的故事在朋友圈刷屏,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捐赠。但此后,因小女孩父亲罗尔被曝家底深厚,从而饱受质疑。
“目前捐给罗尔的钱已原路退回,很多网友感到惋惜,觉得应该设立一个基金。”丘仲辉说,退钱是最省事的办法,但这件事的影响没有结束,值得公益人去深思和讨论。
“公益要讲规范、要讲风范,要讲示范,要以服务人的需求为本。”丘仲辉表示,互联网公益平台虽然是开放式的,但也一定要强调专业性。
编辑:alysa
相关新闻
- 2023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化助力女性发展论坛”举行 2023-07-21
- 三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 2022-12-12
- 立足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探索创造互联网审判的北京经验 2018-09-14
-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闭幕 2017-12-06
- 一图读懂习近平连续四年关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金句 2017-12-05
- 妇联系统公益慈善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2024-09-02
- 全国妇联开展“我给妈妈送束花”公益传播活动 2024-05-07
- 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关爱 “爱暖万家”公益行动启动暨新春慰问活动... 2024-01-29
- 以公益诉讼检察助力未成年人保护 2024-01-17
- 进一步深化拓展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 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