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冬残奥会上的“她力量”
时间:2022-3-8 9:01:59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分享:
无论是驰骋赛场的“半边天”,还是比赛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她”;无论是忙碌采访的女记者,还是赛事保障领域的志愿者及工作人员……面对赛事本身与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她力量”不惧挑战、超越自我、奋勇拼搏,共同书写着冬残奥会的精彩。
“站在起点的那一刻,首先超越的是自己,然后才是对手。”27岁的中国残奥高山滑雪队队员刘思彤说。第二次参加冬残奥会,刘思彤从心态到技术都成熟了许多。在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和女子全能(坐姿)比赛中,她斩获两枚铜牌。
“命运给了我艰难的考验,却也给了我足够好的奖赏。我不会因自身的残疾而自卑胆怯,不敢追求梦想。通过高山滑雪运动,我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接受了自己身体上的不完美,以为国争光的荣耀,为自己的生命增添意义和价值。”刘思彤说。
国际残奥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相比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女性运动员数量有所增加。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很高兴看到女性残疾人运动员数量创历史新高。”
在参加残奥冰球混合团体赛的7支球队中,38岁的中国姑娘于静是唯一一名女球员。前两轮比赛里,中国队先后战胜斯洛伐克和捷克队,于静虽没获得出场机会,但她在场边用敲击球杆的方式给队友加油助威。
残奥冰球中,运动员需要频繁使用手腕的力量。时间久了,于静的右手手腕鼓起一个大包。“囊肿大的时候会鼓得很高,手腕都动不了,只能把它按破,然后休息几天等关节液被吸收后再恢复训练。”
于静说:“希望能通过我参与冬残奥会的经历,让更多女性残疾人关注、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通过体育运动享受快乐、改变生活。”
3月5日,在国家体育馆混合采访区,一个拄着拐杖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的胳膊一边是空荡荡的袖管,一条腿是假肢。“这是我第一次报道冬残奥会。在这个盛大的竞技舞台上,看到来自全球的残疾人运动员挑战自身极限、争创佳绩,特别令我动容。”来自加拿大的女记者卡米耶说。
在成为记者之前,卡米耶曾是击剑运动员,这让她在报道时更有同理心。“我知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在人生境遇上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明白,身体的残疾无法打败他们,体育运动为他们注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制定场馆运行政策和制度、巡查各个流线、为运动员排忧解难……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中心经理谢雯雯自1月24日进入闭环后,就成为场馆最忙碌的人之一。“作为‘双奥’人,我身上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今年‘三八’节,我们驻地为女同胞准备了鲜花等礼物,还提前给我们举办‘服务冬奥 女神最美’庆祝活动,让我们感到特别暖心。”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大四学生李子贤是一名志愿者,她的服务岗位在“鸟巢”外的公共区域。
“‘三八’节我会继续坚守岗位。”李子贤说,“观众们热情的回馈,这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有的观众会说,‘可以跟你合张影吗?’‘你们真的太可爱了’或者‘谢谢你们,辛苦了’。我就会觉得这一天的工作都值得了。期待明天观众们给我们送上的祝福!”
编辑:liu
相关新闻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和突出贡献个人的决定 2022-04-12
-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2022-04-11
- 致北京第13届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贺电 2022-03-14
- 北京冬奥组委举行冬残奥会赛事总结新闻发布会 2022-03-14
- 北京冬残奥会新闻发布会:推动无障碍理念更好发展 202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