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北京日报:凡人亦英雄,他们就是身边的贴心“小棉袄”
时间:2020-2-23 16:20:20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继续,经开区各界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都在发挥自身优势,为这场抗疫战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动力。这其中也不乏志愿者、社工、医护人员的身影。身边的你、我、他齐心共同击退这场疫情。
志愿“亲子档”甘当社区防控“一块砖”
“母女档”饭点为社区站岗
每天晚上6点,家住博兴街道观海苑社区的张丽萍和包蕊母女俩,都会准时到社区大门口报到上岗,一站就是60分钟。这其中的缘由还要从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说起。

原来,看着社区党支部、服务站工作人员每日为疫情防控工作忙碌,身为老党员的母亲张丽萍便主动联系社区党支部,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的志愿执勤,并在不久后帮在职党员女儿也报了名,还将自家的晚饭时间推迟,主动申请了晚上缺乏人员的班次。
当万家灯火亮起、饭菜的香气在空气中做“分子运动”,她们母女俩戴着口罩站在夜色里心无旁骛,搓着手、跺着脚取暖,为那些晚归的人做好测温、登记,为社区居民守好“第一道健康安全大门”。
“母子档”写请战书参与抗疫

无独有偶,在博兴街道亦城茗苑社区也有这样一对热心社区疫情防控志愿工作的母子。不同的是,妈妈马克江是社区的一名在职党员,儿子王新元是北京工业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不久前,社区发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倡议后,王新元在母亲的鼓励下,于2月9日正式向社区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参与社区的防疫工作。

他在请战书中写道:“凛冬已至,大敌当前。然国家与社会防疫之用心如冬日之暖阳,照进大众之心。吾等虽无斩毒除疫之能,然尽力而预防乃吾之所能及。遂当感国家社会培育之恩,报之以身体力行。此吾之所得也。”
“知心姐姐”帮居民解心忧
办公室的工作位上,她正通过电话回应居民对疫情方面的咨询,帮居民缓解内心的焦虑,温柔的声音总能让人很快就放松下来。她就是博兴街道观海苑社区服务站的社工朱珠,也是博兴街道家事心理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

“喂,我想问下咱们社区现在有确认或疑似病例吗?”
“我出门拿快递,要是快递上有病毒咋办?”
“我们楼里的电梯每天消毒几次?”……
诸如此类的电话,朱珠每天都会接到10个左右。面对居民的疑问,她选择正面回应社区的实际情况,帮助居民及时了解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对必要基础情况的如实回答有助于缓解大家的焦虑。”
对朱珠来说,像这样的电话每天都有很多很多,一次电话沟通少则20多分钟,多则1个多小时,大多数时间都是朱珠在不停地说。一天下来,她常常口干舌燥,嘴上也上火起了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居民选择加微信跟她私聊的方式咨询,现在,朱珠的微信里添加的居民微信人数已增长到350多人,占到了社区总户数的一半。

与此同时,朱珠还负责着社区返京人员居家观察的相关工作,时时做好重点户的生活需求对接,将大家需要的饭菜、快递等生活用品送到门上。而她自己的家就住在与工作地点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小区,但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她却从没回家跟丈夫和3岁的儿子吃过一顿午饭。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今年的元宵节她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来自社区一位解除了居家观察居民的一封手写感谢信,对她在这段时间提供的帮助和照顾表示谢意。朱珠说,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元宵节礼物。
出身医者做“有温度”的邻里守护者
“疫情当下,我还能出门吗?”“每天都很焦虑怎么办?”……在亦城茗苑小区居住的刘红梅,每天都在耐心地解答居民的问题。
疫情发生后,返京居家隔离居民的普通感冒、睡眠失调、恐惧感等“隔离综合征”频现,如何让大家更好地度过这段时间?医生出身的刘红梅挺身而出,在社区的倡议下,担负起了“邻里守护者”的角色。

“我们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收集了一些问题,有的开出了中药方,有的开展一对一网上咨询和电话咨询,宣传防护知识。”刘红梅说,做到了“有问题,出对策,见效果”,实现了小区内“小病不出门,轻症居家愈”的效果。
针对老年居民,手机网络交流存在障碍,刘红梅主动走访,在门口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问诊查看,给出建议,指导用药,帮助大家解决了实际问题。
据了解,亦城茗苑社区从正月初二开始推广“邻里守护者”活动以来,刘红梅对37户居民进行了干预和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她说,邻里就应该守望相助,希望尽自己所能,将温暖传递。
编辑:liu
相关新闻
- 中国妇女报:北京各级妇联组织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巾帼力量 2022-11-25
- 北京电视台:北京市妇联分三批下沉社区助力疫情防控 2022-05-30
- 网易:北京市妇联第二批下沉社区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2022-05-07
- 腾讯网:北京市妇联第二批下沉社区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2022-05-07
- 腾讯网:同心抗疫 巾帼担当——北京各级妇联组织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 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