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凌锋——被需要,是我永不止步的动力
时间:2012-3-21 9:49:42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两副精美的鞋垫,静静地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介入中心的一面柜橱里。
与周围琳琅满目的证书和奖杯比起,这样两副鞋垫,略显单薄,可在凌锋心里,却尤为珍贵……
曾经,一位来自西部山区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到北京求医,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冒着风险主刀为其做了手术,很遗憾,患者当时四肢瘫痪。
八年后,这位患者再次来到北京找到了凌锋,并送给她自己亲手绣出的鞋垫。在自强不息的自我康复中,患者上肢已完全恢复。
“这是一种褒奖,更是一种鞭策。”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此刻,已过耳顺之年的凌锋,语调中更多了几分坚定,“医生给予患者的,一定是‘点亮他们的希望’。”这一职业认知背后,是她行医30余年对“医学和医生”的深刻思考。
大脑和脊髓上手术,方寸之地,生死攸关。
神经外科医生也被送了这样一个称号——刀尖上的舞者。可即便这样的“禁区”,行医30余年,凌锋的每一台手术都近乎完美。
十年前,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因交通事故濒临死亡,在国外医生建议放弃治疗的情况下,是凌锋从死亡边缘毅然将她拉回,一时间更是被称为“神医”。
“究竟救治过多少个像刘海若这样病情危重的患者?”凌锋笑了,温和的声音传递出心底最真实的感情,“治病救人是为医者的职责,我从不认为这是一种炫耀的资本。更何况,只要全力以赴就会问心无愧。”
然而,这看似简单的回答,做起来却远不 “简单”。
神经外科医生面对的每一位病人几乎都有生命危险,稍有疏忽,可能就会危害到病人的生命。
“其实,压力真的很大!”回首30余年的行医生涯,眼前这位头顶无数光环的女大夫,也不禁深深地吐了一口气。
那么,向前的动力是什么?——“患者的需要”。
望着那两副鞋垫,凌锋沉默片刻,继而语气坚定地说:“医生的肩上承载着太多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希望,所以,被需要,是我永不枯竭的动力。”
为患者的安危与死神交锋、为患者的病痛焦虑、为患者的康复欣喜,被患者生命的顽强感动……一路走来,凌锋不断践行着自己的诺言。“走进患者的生活、故事,与他们产生一种共鸣。”凌峰的眼里满是慈爱。她告诉记者,在她救治的患者中90%以上的人会感叹一句“这下放心了。”“这一句,与我是莫大的鼓励!”
靠着这分对事业的执著与对患者的爱,凌锋以几本专著填补了我国医学界介入神经放射学的空白,并使我国目前的脑与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位居世界先进行列,她本人也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这是‘娘家人’对我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在凌锋看来,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将时时鞭策着她,不断努力,以帮助更多的妇女儿童。
事实上,多年来,内心装满着爱的凌锋,从未停止过关爱妇女儿童的脚步。
1999年,凌锋接诊了一名来自云南的女患者,得知这名患者在云南丽江创建了一所民族孤儿学校后,她深受感动。就这样,治好了这名患者后,跟着她来到了丽江。
在那里,凌锋认养了学校里的两名孤儿,在得知学校经济困难后,更是申请多方支持成立了“民族孤儿就学救助基金”,成了学校里300多名孤儿的“北京妈妈”。如今,她每年都要坚持飞往丽江三五次,为孤儿学校的孩子们四处奔波、募集善款。
而凌峰领养的两名孤儿,如今已成长为十六七岁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一个被北京舞蹈学院录取,另一个不久前也来到“妈妈”身边复习文化知识,准备报考北京的一所艺术学院。
“这不,正在那儿屋学习呢。”轻轻地指了指另一房间的门,“妈妈”凌峰的脸上显露出掩饰不住的慈爱与温情。
凌锋告诉记者,孩子们给她带来了很多作为母亲的快乐。
“现在的我,就像穿上了‘永远不能停止的红舞鞋’。”凌锋笑着说,为了守护这些孩子,她要永远地“舞”下去。
相关新闻
- 千龙网:北京市妇联举办巾帼家政对接推进会,助力妇女创业就业 2024-12-26
- 法制网:为首都改革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2024-07-10
- 首都之窗:在各领域贡献巾帼力量 北京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女性占56.9% 2024-07-03
-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最美家风润万家//家风故事宣讲北京接力 2024-05-10
- 中国妇女报:北京海淀妇联多元探索家庭幸福力提升 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