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妇女网:北京市妇联“家庭综合服务项目”实现中期目标

时间:2012-10-18 11:11:25   来源:中国妇女网   点击:
分享:

专业社工辅导“家庭成长”

 

  2012年4月初,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家社区居委会的一张海报吸引了很多人驻足:亲爱的小朋友们:想一起游戏吗?想一起学习吗?想一起唱歌吗?想一起看电影吗?想一起HAPPY吗?加入我们吧。这份名叫“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海报,让生活在社区的十几名外来流动儿童的生活,从此有了很大不同,而这些都得益于北京市妇联社会工作部开展的“家庭综合服务项目”。


  学会感恩学会爱


  9月的一个周末,记者来到大方家社区时,正赶上项目组的社工带着小朋友做一场“你我的精彩”主题活动。在参与者谈自己感受的影像录制时,面对镜头,孩子们一点也不怯场,“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尤其是大姐姐们带我去博物馆那一次,我特别高兴。”“我在这里交了很多好朋友,知道了大家在一起不容易,学会了珍惜。”“每次活动我都很开心,我还把大声说话的毛病改掉了”……

  负责东城区项目的社工是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学生穆莉萍和朱明瑛,她俩告诉记者,孩子们原来可不是这样。“这十几个孩子都是外来的流动儿童,他们的父母都是在附近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学习环境很差,有的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需的桌椅也没有。”虽然身居北京,但他们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刚来参加活动时,多数孩子感到在北京很压抑,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针对这种情况,他们把项目主题确定为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北京,并贴出了那份海报。

  流动儿童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也曾经参加过很多关爱流动儿童的活动,但看完社工们写的《儿童成长型小组工作策划书》,还是大吃一惊!策划书从走访与调研获得的社区儿童需求出发确定主题,从问题界定、分析问题成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需求评估及介入策略、理论基础、小组工作模式几个角度确定工作思路,不仅讲清楚了怎么做,还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做。5个月以来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有评估和记录,非常专业。

  “流动儿童被称为祖国流动的花朵,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有些孩子存在学习成绩不好、社会交往缺陷、归属和爱缺乏等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为儿童期的经历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一个人成年以后的很多问题和行为都可以从他在童年时期的经历中找到根源。我们通过开展‘我爱积极学习、我爱畅想未来’‘因为你们,我的生活更精彩’等主题活动,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他们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爱,有了环保意识,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穆莉萍说的话,既专业又敬业。

  除了关注群体,社工们在社区中还针对个案进行专门辅导,穆莉萍告诉记者,小组里有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刚来时性格懦弱,每次看人都是翻着眼睛。社工对他进行家访了解到,孩子的妈妈追求完美,总是觉得孩子不够好,从一年级就开始打他,打完自己又很后悔。社工分别对孩子与母亲进行心理辅导,并对双方行为进行约定。最后,孩子看着妈妈的眼睛唱了一首《和你一样》,把妈妈都唱哭了。

  一直参与活动的社区妇联主席钱世珍告诉记者,过去社区也经常以“妇女之家”为阵地举办一些关爱流动儿童的活动,主要是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但市妇联实施的“家庭综合服务项目”,解决了流动儿童的能力成长问题,对孩子们的帮助非常大,也为今后社区做好流动家庭的服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闺女,真舍不得你们走”


  在顺义区前礼务村,以空巢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另一个项目小组也在紧张地忙碌着。记者到村里时,正赶上项目小组每天下午2 ̄4点都举行的活动,有几个老人正在学太极拳,还有一些老人在学广场舞。负责这个项目的中华女子学院社工郭亚楠和黄文萍介绍说,前礼务村是个有着2500名常住人口的大村,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528人,其中空巢老人有125人。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老人们不愁吃不愁喝,但普遍感到精神很空虚,她们希望能通过开展项目活动对老人进行一些能力建设。

  “我们4月份刚开始教老人练太极拳时,每天来学的人只有一两个,其他人只在旁边看。但我们坚持每天上午8点到10点、下午4点到6点开展活动。为了吸引人,我们还教广场舞,教唱歌。后来,来的人慢慢多了,看的人少了,参加的人多了。我们还在教的过程中融入了很多社会工作的技巧,比如针对老人学东西比较慢,我们订立规约:不许说笨,我们还故意挑选一些老歌做伴奏带,并通过自我介绍、小组取名、轮流值日等方式,提高大家对小组的归属感。几个月下来,效果真的不错。”郭亚楠的话很快得到了老人们的印证。

  “我活了70岁了,跳舞唱歌年轻时都没干过,现在也敢唱敢跳了,感觉还挺好。”村民仇美兰说。“我是癌症患者,身体一直不好,自从参加了广场舞,觉得自己有事干了,天天像上班一样,到点就来,现在感冒都很少得了,真舍不得这俩闺女走。”村民张淑贵说的特别真诚。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高淑英老人,她说自己从没上过学,是文盲,过去没事就做做家务打打牌,参加兴趣小组后,为了学唱歌,她不仅学会了识字,还学会了写字,现在她的歌本都厚厚一沓了。

  郭亚楠说,这些老人对新事物都特别感兴趣,只是平时很少有人耐心教他们,通过小组长达5个月的活动,老人们已经慢慢走出家门,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并有了自己的骨干,可以自己组织活动了。老人们体会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用”,重新找回了自信。

  负责“家庭综合服务项目”总执行的北京市妇联社会工作部部长陈延平告诉记者,该项目是市妇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申请的,主要以北京市妇联社会工作部为中枢,以基层“妇女之家”为依托,以家庭及家庭成员为对象,通过专业服务使服务家庭或者家庭成员获得成长,并由此形成基层妇女社会服务专业化的政策建议。目前该项目已进行了中期评估,各项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步她们将继续与中华女子学院合作,从能力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对项目的未来走向提出建议,找到一条将专业社工服务引入妇女之家的新路。
 

编辑:ruby

相关新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