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妇女网:北京——把“妇女之家”建设成为妇女群众心中的家

时间:2012-6-28 15:50:08   来源:未知   点击:
分享:


北京市妇联以妇女之家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管理规范、服务到位、作用明显、妇女满意”工作目标,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整体提升妇女之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妇联基层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能力。
 

  一、强化基础,高起点创建“妇女之家”

  (一)实现全覆盖,保证有阵地做事

  依托农村、社区、商务楼宇在全市累计建成“妇女之家”8548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妇女之家”全覆盖;针对群体特殊需求建立“妇女之家”,在市公安局监管总队挂牌成立了首个行政单位“妇女之家”,建立市女幼儿园园长服务中心,在金融街建立首个高端知识女性为主体的“妇女之家”等。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了全市最大的“妇女之家”——北京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作为面向全市妇女儿童和各类妇女儿童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阵地、教育培训场地和引领示范基地,同时也成为指导、展示全市“妇女之家”创建工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二)落实工作经费,保证有钱办事

  按照“分区推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由点到面全面推进,落实基层妇女工作经费。全市16个区县均落实了1元经费标准,大部分区县达到每人每年2-3元的标准,个别地区妇女工作经费达到人均50元,全市基层妇女工作经费每年增加1700余万元。

  (三)选强配齐干部,保证有人干事

  建立基层妇联干部、妇女骨干和巾帼志愿者等三支队伍。一是借社区、农村“两委”换届有利契机,采取“写进去、选进去、补进去”措施,实现妇女进“两委”100%目标。参与《北京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修订全过程,从法律层面上保证了村委会妇女职位。二是充分发挥女党员、社区工作者、女大学生村官、农村女致富带头人等妇女骨干作用,把她们吸引到专职或兼职妇女工作岗位中,参与社区、村级事务管理和妇女工作。三是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和服务工作,申请专项资金近240万元,服务妇女群众。同时,发挥巾帼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服务优势,引导她们立足“妇女之家”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强化管理,高标准发展“妇女之家”

  (一)依托组织网络,实施管理信息化

  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机遇,争取2000多万元资金加大妇女工作的信息化使用和管理水平。在全国首创四级“妇女之家”信息管理系统,各“妇女之家”按时将特色活动图文并茂展示出来。针对当前网络舆情活跃的情况,利用信息中心平台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有效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二)制定目标原则,实行管理标准化

  一是明确“九有”创建目标。“妇女之家”有统一的标志标牌、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开展工作的必要设备、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完整的工作记录、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各具特色的品牌、有专业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二是推进“六化”管理模式。推进“妇女之家”服务常态化、品牌化、专业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三是坚持“三实”工作原则。做到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行动上落实。

  (三)建立工作机制,实现管理规范化

  一是建立“妇女之家”目标考核机制。通过“妇女之家”信息管理系统每年对16个区县“妇女之家”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建立“妇女之家”科学运行机制。科学制定建“家”标准,明确工作规范,健全完善目标管理、结对共建、经费保障等各项制度。三是建立“妇女之家”建设提升机制。拨出7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示范妇女之家”建设;定期举办“示范妇女之家”负责人培训;将全市150多个“示范妇女之家”工作和40个服务基层妇女特色亮点工作汇编成册在全市范围内学习交流。

  三、强化服务,高水平使用“妇女之家”

  (一)突出关注妇女民生的服务内容

  明确综合维权服务、创业就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家庭教育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家政信息服务、婚姻家庭服务、帮扶救助服务八项服务内容。

  (二)突出为妇女群众办实事的服务形式

  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市、区两级妇联处级以上干部共联系180多个街道(乡镇),370多个社区、村,590多户家庭。围绕“妇女之家”建设、妇女民生需求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先后解决了将贫困妇女“两癌”筛查纳入救助体系、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平台、为山区儿童圆梦助学等实际问题。

  (三)突出一家一品的服务特色

  为使各“妇女之家”进一步呈现多层次、广覆盖、聚合力、共发展的良好态势,鼓励各“妇女之家”服务由“规定动作”向“自选动作”发展,形成“一区一品”、“一家一品”的服务特色。市妇联在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中,在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北京市重点建设镇及现代农业综合示范镇密云县穆家峪镇“希望小镇”建立了“北京市妇联实践基地”。丰台区永善社区妇女成立“市民劝导队”,成立五年来相继解决了环境脏乱、出行难、买菜难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难题,形成了良好的自治管理模式。海淀区四季青镇玉泉村妇代会,在村整体改造进程中,充分发挥宣传、疏导作用,团结凝聚妇女姐妹为村级改造和早日完成腾退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石景山苹果园街道西山枫林社区建立“公益反哺家园”,以“奉献—反哺—奉献”的长效循环奖励机制,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门头沟区蓝龙家园社区针对小区居民来自不同行业、地区和女性偏多的特点,成立了社区“姐妹快乐吧”,带领姐妹们“吃”出健康,“穿”出时尚,“玩”出新意,“乐”在其中,提高了社区姐妹的幸福指数。

  北京市“妇女之家”建设,在管理规范化、服务常态化的基础上,将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抓手,高起点打造以“文”化人、以“情”暖人、以“行”助人的“妇女之家”,使之真正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广大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
 

 

编辑:ruby

相关新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