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农民日报:北京市妇联参与社会建设服务妇女发展纪实

时间:2013-10-16 9:15:49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分享:

  今年夏天,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香山村的“城里客”一直没断过,他们都是奔着香山绿色果品观光采摘基地来的。看着一拨拨游客抱着一箱箱的樱桃、枇杷、桃子、草莓等水果满意而归,土生土长在村里的基地负责人张文英不禁感叹:“要是没有妇联的协调资金帮助扶持,基地不会发展这么好,姐妹们也不会有这么高的收入,这个‘温暖之家’真是坚强后盾,给我们更多力量。”

  这只是北京市妇联工作的一个微小缩影。近年来,北京市妇联围绕妇女发展、服务、维权和文化等需求,充分发挥妇女创业就业“孵化器”、权益保护“稳定器”、改善民生“助推器”、社会安定团结“调节器”和提升妇女工作影响力“聚力器”的五器作用,在参与首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份贷款圆一个创业梦

  “妇联给我们妇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北京利民恒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莉华告诉记者,2005年准备创业时,她便认准了投入少、风险小、效益高、收益时间长的美国大杏仁种植项目。可是真正要放手干的时候,资金问题摆到了面前。“前期培训、购进树苗、前期管理都需要钱,怎么办?”这时,她从房山区妇联得知了针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小额贷款优惠政策。

  20万元小额贷款解决了张莉华的燃眉之急。从2006年开始,她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不但在房山南窖、佛子庄、周口店等乡镇建立起美国大杏仁标准化生产基地,还建成了1万亩有机杂粮基地,又将房山区的特色杂粮、特色干果、柴鸡蛋、食用菌等农产品通过统一设计包装,打进了市区500多家大中小型超市。现在公司月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带动了2000多农户增收500多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妇联以解决创业就业瓶颈问题为重点,建立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开展小额信贷工程,服务农林、养殖业,全市1091个示范基地扶持资金累计上亿元,小额贷款累计11亿元,贴息近4000万元。面向女大学生、失业女性提供3万多个就业岗位和7500个实习岗位。在全市建立巧娘工作室和巧娘手工艺品专卖店,带动失业失地妇女充分就业。

  “唠家常”解开村民心结 

  最近,顺义区北小营镇前礼务村村民都在议论着村里的新鲜事:王大妈和田大妈堵在心里10多年的疙瘩竟然解开了。原来,这都要归功于村里的“巾帼亲情服务队”。

  2011年,顺义区妇联指导各村(社区)建立一支3 ̄5名在妇女群众中有较高威信,能说会道的妇女组成“巾帼亲情服务队”,通过入户走访和“唠家常”的方式,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针对妇女和家庭开展亲情服务,充分发挥了群众需求信息员、社会矛盾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扶危助困服务员、文化生活引导员作用。目前全区“巾帼亲情服务队”发展到314支,队员6831人。 

  据介绍,通过依托民政局救助中心建立家庭暴力庇护机构,与检察院、法院共同深化妇女儿童维权司法保护机制,建立亲情维稳服务队等群众性维权服务组织,将矛盾化解在了基层。全市妇联系统信访量从2008年的19512件下降到2012年的8123件,年平均下降16.6%。 

  “妇女之家”以情暖人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婴儿护理培训课正在北京最大的“妇女之家”——北京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内举行,不少外来务工人员都在这里认真听讲,为当月嫂做准备。该中心为妇女儿童提供综合维权、创业就业、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文化体育、家政信息、婚姻家庭、帮扶救助等八项综合性服务,成为妇联组织加强服务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北京市妇联以夯实基层基础建设为抓手,在提升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增强了创新活力。全面推进“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建设,依托社区、村建立“妇女之家”6590个,依托商务楼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建立“姐妹驿站”1958家,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妇委会519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妇女之家”全覆盖。

  “北京市妇联在组织动员广大妇女服务大局中、参与首都社会建设中实现了创新发展。”北京市妇联主席赵津芳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妇女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把法律赋予妇女的权利转化为妇女的现实利益;把妇女发展的规划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把党和政府给予妇联的工作资源和条件转化为妇女工作的发展动力。”

 

编辑:ruby

相关新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