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北京青年报:在特殊教育中用爱前行 教聋哑儿童说话的周妈妈

时间:2014-3-6 15:33:44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
分享:

   身边的感动

 
  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观看电视直播的市民都会发现,在屏幕左下角的小画面里一直有个人用手语做着直播手语翻译,她就是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她用上万个手势的解说,实现了听障人士同步收看总理报告的梦想。
 
  “特殊教育是‘爱’的教育,因为有了爱,听障学生可以用他们娴熟的语言融入社会。在这片特殊的园地,爱是尊重,爱是平等,爱是无私,爱是永不放弃。” 周晔校长是这样诠释她的工作的。
 
  1983年,周晔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第一聋哑学校任教,没想到,她在这一光荣的特教战线上,一干就是30年。周晔说,教会聋哑生说话的第一关是先从发声起步。作为一名普通特教教师,为了让聋生学会发声,她让孩子们盯着她的口型,对着镜子,把小嘴一遍遍地张开,模仿她的舌位。她拉着每一双小手,放在她颈部喉头、鼻翼上,教孩子们学习发出:“啊”、“摸”、“妈”、“爸”等字的声音,随之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喉头、鼻翼上,感受自己的声带和鼻翼两侧的振动。为了能让每个孩子发出正确的“妈”、“爸”声,她反复地对孩子们纠正几百次、几千次。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气流振动的变化,她还带领大家在操场快跑,一直跑得气喘吁吁时练习发“h”……
 
  聋生听不见,或听不清,自然也就不会说话或说不好话,还他们于有声世界,是多少代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周晔先后承担了四项重要的研究和实验工作。1986年,西门子公司捐赠给我国一套先进的组合式助听设备,即6号单声道听说语言训练器。周晔就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用进口助听设备对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实验研究的教师。利用这套设备,她对10名6-11岁的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教他们开口说话,有时为了能教聋生会发一个音,她要示范几百次、上千次,口干喉肿了,就喝口水含上一片清咽片。经过三年夜以继日的探索,孩子们开口说话了,生平第一次听到“妈妈、爸爸”的聋儿父母们的幸福表情至今印在周晔的心里。
 
  30年,周晔在特殊教育中用爱前行。
 
编辑:ruby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