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居民自办《家》月报 人人都是“特约记者”
时间:2014-5-12 15:31:50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今年2月底,北京市妇联联合市委宣传部和首都文明办在全市范围内推出了寻找“首都最美家庭”活动。说说咱家的故事,讲讲我们的家规,晒晒和美的全家福。活动推出后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响应。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最美家庭”专栏,每天为您讲述一个家的故事。
“族人信息、忆往叙今、相携互勉、家和事兴”。在西城区白纸坊街道的居民杨慕兰家里,有着这样一个份《家》月报,5年来,这份“家报”记录了杨慕兰姐弟六个家庭的生活,将散居在美国、加拿大、上海、西安、山东、沈阳、重庆等地的亲友紧密相连,如今,这份《家》月报出版了41期,文字累计达到190多万字,共出现了7160多张照片。
杨慕兰的家庭是个大家庭,有兄弟姐妹六人,最年长的已经78岁,最小也有66岁。家报由这个家庭中的第一代12位老同志组成“元老咨询团”(他们自称草根编委会),并设立了责任编辑、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图片总监、艺术总监、发行总监等10个责任岗位,最小的6个孙辈成为这份报纸的专职照片模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任务,除了还没上学的孩子,5年来所有人都在家报上发表了文章,甚至一些其他的亲友也都被扩充为“特约记者”。
翻开杨慕兰家的“家报”,既有缅怀故去亲人的文章,也有故地寻根的生动描绘,还有生日聚会、金婚特写、家庭育儿经验交流……内容丰富得就像一本正式出版的杂志。杨慕兰说,2009年4月退休后的她和爱人一起共同操办起了这份家庭刊物,他们用家里的打印机打印内文,封面自己设计后再花钱到外面制作,最后自己动手装订成册。
拿着手里厚厚的一摞“家报”,杨慕兰很感慨,她说,5年来,天各一方的家人们连续不断用文字、照片,将各家尊老爱幼、婆媳和睦、孝敬长辈、回忆往事、爱岗敬业、子女成长的场景、趣事,用家报作为平台呈现出来。孙辈们稚嫩的文字,记录着他们成长的快乐与苦恼;子女们流行的网络用语,反映着时代的节拍;老辈们对往事的回忆,让晚辈们穿越时空,体会到父辈们为社会、为家庭幸福付出的艰苦努力。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因这份“家报”而生动,成为了家族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欣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个小家庭的温馨因这份杂志变成了整个大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