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妇女报:用责任和真诚服务妇女群众——记北京通州区漷县镇妇联主席刘桂英

时间:2011-1-7 0:00:00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分享:

来源:中国妇女报

    现任通州区?县镇妇联主席刘桂英,是个老妇联干部,从2000年11月接任妇联工作以来,她为了干好这份事业,不知流了多少次眼泪,加了多少班,搭进了多少个公休日,以一身正气、扎实苦干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姐妹们的好评。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上,有一个镜头至今令人感到温暖――600万片红叶从空中徐徐飘落,这些高仿真红叶的制作者,正是?县巧娘工作室。

    故事还要从2001年刘桂英做的一份调查开始,当时她刚干上妇联工作不久,看到农村富余劳动力“4050”人员中妇女占了大多数,平时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打麻将,说长道短,家庭不和、邻里反目的现象时有发生。2001年底她走村串户,跑遍了全镇61个行政村,填写了500张调查表。了解妇女姐妹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想做些什么。结果姐妹们呼声最高、要求最强烈的就是希望妇联组织能帮助她们找一份就业的门路。从此,她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以家庭手工业和特色种养业为着力点的妇女培训就业工程”。共开办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妇女15000多人,先后新增和转移妇女固定与弹性就业6000余人。

    说起这些年的经历,让她最难忘的还是2003年7月,她成功地接洽了北京一家公司首批30万个绒球加工业务,这也是她从事妇联工作以来第一次最大胆的实践。为了让更多的姐妹受惠,她把工作量在全镇分成8个片区,边培训、边发活。

    刘桂英跑遍了全镇31个行政村,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42万个绒球的加工任务,让全镇600余名姐妹得到了实惠。也就是从那时起,?县镇家庭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镇从事家庭手工业大小龙头专业户50余家,市级、区级“巧娘工作室”9个,固定和弹性从业人员近3500人,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000余万件,家庭手工业已成为全镇在富民工程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刘会菊和杨秀芬等一大批全国、市区级妇女致富典型。

    刘桂英在为妇女姐妹搭建起增收致富和施展才华平台的同时,还为家庭搭建了创建和谐氛围的平台,为孩子搭建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平台。全镇不仅先后涌现出3000余个全国、市、区、镇级“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还聘请专家对全镇三所中学、12所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的家长进行家教讲座。十年来下发各种宣传材料、书籍、光盘、绿色手提袋等15万余份,极大地丰富了“家庭文明工程”的内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年来,刘桂英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市区“双学双比”先进个人、市妇联系统基层妇女组织先进个人、市“三八”红旗奖章、市区首届农家女“十佳热心娘家人”,并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两次三等功)等光荣称号。

编辑:admi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