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争取率先实现“妇女之家”全覆盖――北京市妇联以建设“妇女之家”为契机整体推动妇联基层组织建设
时间:2010-11-2 0:00:00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来源:中国妇女报
为落实10月12日全国妇联召开的“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推动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发展座谈会”精神,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北京市妇联迅速行动,不仅制定实施细则,还以建设“妇女之家”为契机,整体推动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努力解决“有人干事、有阵地做事、有经费办事”这一妇联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制定实施细则争取率先实现“妇女之家”全覆盖
全国妇联12号会议一结束,北京市妇联就及时向市领导汇报了会议的主要内容和会议精神,13日便召开了市妇联党组会,把握会议精神,落实会议任务,并于19日印发了《北京市妇联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建设“妇女之家”的实施意见》。在强调建设“妇女之家”重要意义的同时,拓展“妇女之家”服务范围,从需求出发,从服务入手,将“妇女之家”的主要功能确定为八项内容--综合维权服务、创业就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家庭教育服务、社区文化服务、家政信息服务、婚姻家庭服务、帮扶救助服务,切实把“建家”和“服务”有机结合了起来。
为切实解决妇女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妇女之家”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北京市妇联制定了《北京市妇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联系基层调研实施办法》,明确了“一二四六”工作任务,即每位市妇联领导联系一个区县、二个街道或乡镇,四个社区或村,六户人家,并要求形成完整规范的调研报告。她们还专门制定了《北京市社区妇联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北京市农村妇代会基本情况调查表》,深入社区和农村,针对建设妇女之家过程中人员、经费、活动场所进行详细调研。总体来看,全市16个区县妇联的2543个社区妇联,3941个农村妇代会,基层组织网络健全,工作状态良好。北京市妇联主席赵津芳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说,北京市争取率先实现“妇女之家”全覆盖。
抓住“建家”契机整体推动妇联基层组织建设
为扎实有效地落实全国妇联会议精神和任务部署,北京市妇联多方统筹,多措并举,通过推广石景山区“妇女之家”建设的典型经验,分层推动,全面推进,并在建设妇女之家中坚持了“五有”思路:有规划,将妇女之家建设列入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折子工程;有场地,采取专用场地、共建场地、五站合一(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相补充的运行模式;有设施,配备服务妇女需要的相应硬件设施;有管理,实行专职、兼职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经费,逐渐完善独立自主使用的经费保障体系。
为了解决“妇女之家”阵地建设问题,北京市妇联积极争取党政支持,通过依托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商务楼宇等多种方式,对创建妇女之家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妇女之家3000多个。通过调研,她们还发现对妇女之家经费问题,各个区县不太平衡,为此,市妇联从实际出发,在文件中明确提出“按地区女性人口数不低于1元/人年设立村、社区妇联工作经费”,按照“分区推进”的原则,由点到面全面推开。同时还要求选齐配强村、社区妇联干部,切实把有能力、能干事的女性选拔到村、社区一级的妇联工作岗位上来,并对政府购买公益岗位进行调查研究,以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
“妇女之家”建成后,如何坚持“妇女之家”活动的经常化、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呢?北京市妇联在建设阵地过程中用科学的信息化手段对“妇女之家”进行管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在系统演示过程中看到,你只要进入“北京市‘妇女之家’信息管理系统”,就可以随时对全市“妇女之家”进行动态管理,指导帮助区县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据了解,该系统分为四级管理模式:市级管理、区县级管理、街道或乡镇管理、社区或村级管理。该系统不仅具有存储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和在线查询的功能,还能根据用户要求和权限生成各级统计分析报表。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不仅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收集“妇女之家”建设的有关信息,并便于总结分析,发现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北京市妇联主席赵津芳告诉记者,今后北京市妇联将把“妇女之家”的管理作为妇联系统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并与妇联整体信息化系统建设相结合,提高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完善妇联基层组织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数字妇联”的建设打好基础,不仅要实现全市“妇女之家”建设的全覆盖,还要真正实现妇联对基层组织管理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