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妇联动态
挖掘巾帼能工巧匠 培育民间文化产业
时间:2007-3-28 0:00:00 来源:怀柔区妇联 点击:
分享:
来源:怀柔区妇联
北京市怀柔区素有“京郊明珠”的美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经几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努力,将闻名遐迩的慕田峪长城、历史悠久的红螺古刹和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GO论坛会址,以及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杨宋飞腾影视和少数民族满族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形成了长城文化、红螺文化、世妇会文化、影视文化、满族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怀柔文化,为推动以怀柔民间手工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也为广大妇女在怀柔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提供了机遇。2004年以来,怀柔区妇联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在挖掘、展示怀柔民间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经济社会效益。
一、以培训、展示为抓手,提高手工艺整体制作技能,挖掘一批妇女民间能工巧匠
三年来,怀柔区各级妇联组织配合科委、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区14个镇乡、2个街道办事处的妇女手工艺技能培训,举办各类编织、刺绣、剪纸等技能培训班110期9500余人次,90%以上拿到了培训等级证书,让广大城乡妇女群众和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初步掌握了一技之长。
在市妇联支持下,区妇联抓住2004年市劳动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北京市首届劳动技能大赛和“2004?北京?农家女创业成果展示月”契机,举办了“2004?怀柔?农家女手工才艺展示大赛”活动,使一大批手工艺能工巧匠崭露头角,当年获得了区劳动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
二、以大赛、展卖为抓手,提升民间手工艺精品制作水平,培育树立市场意识
为开发和制作出民间手工艺精品,更好地为推向市场做准备,2005年区妇联又与区宣传部、科委、文委组织了“顺思童”杯怀柔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大赛。以镇乡、街道妇联为单位,强调设计、推出精品,共征集参赛作品256件,涉及编织、刺绣、雕刻、布艺等20余个种类。34个单位103人参加了大赛。通过大赛,一批剪纸、烫画、布糊画、漆雕、陶瓷等制作精品脱颖而出,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怀柔传统民间工艺水平。在市妇联与市科委、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举办的北京市民间手工艺品设计大赛上,怀柔区选拔的参赛作品--滕氏布糊画获得了全市唯一的一等奖大奖,另有漆雕(渤海镇)、烫画(九渡河镇)、陶制品(庙城镇)、串珠制品(桥梓镇)分获三等奖和优秀奖,成为参赛的城区和各郊区县获奖最多的区县。
三、以创建市级“巧娘工作室”和区级“巾帼巧手坊”为抓手,激发妇女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欲望,探索手工艺产业与市场链接
2006年,区妇联与怀柔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共同承办了市妇联、市科委妇女手工艺技能培训项目,从设计理念、色彩分析、营销心理、剪纸和编结等方面进行提高培训,并带领103名“怀柔巧娘”走出去,参观京城百工坊、通州海玲编织社,用创业典型直观激发广大“巧娘”的创业欲望。在6名北京市“京都巧娘”所在5个镇乡、街道率先建立了6个区级“巾帼巧手坊”,进而实现手工艺品的提高培训、展示、销售和联系职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妇女致富增收。市级“巧娘工作室”和区级“巾帼巧手坊”品牌创建活动,推动提升了怀柔手工艺品的开发、设计制作再创新水平。目前怀柔镇“巾帼巧手坊”已实现了订单销售,渤海镇漆雕工艺品厂带动周边4个村的120余名当地妇女不出村即实现就业,并与泉河街道滕氏天欣布糊画工作室多次为国家和市、区提供馈赠礼品。此外,区妇联协调“双学双比”竞赛小组有关部门为“巾帼巧手坊”筹集专项资金30万元,协调区民政局民族宗教办为长哨营满族乡巧娘崔国芝建立满族文化剪纸工作展室……。目前,6个“巾帼巧手坊”带动从事民间手工艺的妇女500余人,带动周边及本市妇女、残疾妇女就业2000余人,年销售额近400余万元,年利润117万元,实现妇女月平均收入500-800元。全区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的妇女近千人。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