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中国妇女报:“京都巧娘”:城市新名片

时间:2012-11-5 14:29:35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分享: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唐人街,有一个店面格外引人注意——北京巧娘手工艺精品店。做工考究的京绣作品、造型别致的陶瓷、富有皇家底蕴的景泰蓝彰显着各自的魅力。令人吃惊的是,这些技艺精湛的作品并非出自艺术大师之手,而是来源于北京16个区县巧娘工作室。2006年,北京市妇联启动巧娘工作室时只有100位巧娘,如今,307个市区两级的巧娘工作室共带动妇女就业6万多人、年销售收入达3.5亿元,“京都巧娘”不仅成了北京市妇女工作的新品牌,也成了北京市对外交往的新名片。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业、失地妇女再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北京市妇联通过调研发现,这一群体普遍具有年龄大、文化低、家庭负担重等特点,结合北京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手工编织的民间传统,市妇联决定把这一群体的就业定位于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和弹性就业的手工编织上。

  2005年,北京市妇联和北京市科委携手评选出了97名“京都巧娘”,在此基础上,两家又于2006年联合命名了首批34个市级巧娘工作室,以带动失地、失业妇女加入创业队伍。

  东城区巧娘发展协会会长郑全生讲了这么一件事:2007年,在东城区的“巧手苑”工作室成立之初,工作室的负责人曾找到她,说由于产品没有销路,工作室不仅没有盈利,还把市妇联给的5000元创业帮扶资金和自家的积蓄也搭了进去。

  从此,热心肠的郑全生接手了工作室,并向东城区政府反映了这一问题。区政府不仅免费为工作室提供了办公和活动场地,巧娘的作品还多次作为礼品被政府采购。销路打开了,工作室又聘请专家增加了制作品种,提高了制作技能,一年后,“巧手苑”不仅卸下了债务的包袱,还接到了约4万元的订单。

  京绣源于唐代,多用于宫廷服饰,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2005年,在北京市百名巧娘的评选活动中,市妇联发现了刘秀花这匹京绣界的“千里马”。

  从1972年起,房山区的刘秀花就开始进行京绣创作。虽然她的京绣技艺精湛,却不懂宣传和营销,一直默默无闻。“区妇联的领导和我说,都鼓励大家创业致富了,你怎么还总在屋里憋着呀!”刘秀花有些羞涩地说。

  为了把京绣传承下去,刘秀花从2005年起,已经带出了1000多名学生。

  蝴蝶画是唐代的技艺,“蝴蝶巧娘”邓秀梅,经过几年的探索,使用五颜六色的蝴蝶翅膀作画,拼制成一幅幅富有立体感的图案。为了取材方便,邓秀梅建了一个蝴蝶园,专门饲养各种式样的蝴蝶。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她还召集本村无业、留守等村民入股成立了合作社,教授大家制作蝴蝶画,现在,合作社每年创收约80万元人民币。

  20多年前,在日本留学的一位经济学硕士——秦艳丽,被三维纸雕画深深吸引。勤学苦练的秦艳丽最终在日本打出了不小的知名度。回国后,她成立了“世界手工艺之窗”巧娘工作室,首次将外国传统工艺的纸雕三维工艺画引入我国,成为国内手工艺市场上的一大创新亮点。

  从融合现代时尚元素的京绣披肩到构思巧妙的蝴蝶画,从难得一见的三维立体纸雕到别具一格的彩砂镶嵌,北京巧娘将自身的创意融入产品,继承传统却不拘泥于其中,用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为了进一步打开巧娘产品的市场销路,迄今为止,北京市妇联共设立了30个巧娘手工艺品专卖店,5个巧娘研发基地,还组织巧娘多次参加国内、国际的知名培训课程,搭建了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在各大庙会、产品展览会上,北京市妇联都会为巧娘工作室争取位置最好的展台,场地费用大多由各级妇联买单,而收入都归巧娘所有。

  2011年,北京市妇联联合众多单位发起了“巧手慧心网上行培训活动”,以帮助更多巧娘学会利用网络拓展营销渠道。

  北京市妇联副主席王淑存告诉记者:“巧娘工作室现已成为首都妇女创业就业的品牌工程、形象工程和民心工程。去年,巧娘工作室被评为‘北京市十大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在北京市妇联的推动下,北京市各部委出国携带的礼品会优先从巧娘的作品中筛选,这不仅为巧娘工作室扩展了销路,更是将其作品推向了国际市场,使巧娘作品成了北京对外交往的新名片。”
 

编辑:ruby

相关新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