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用家报维系出浓浓亲情
时间:2014-4-17 13:36:48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杨慕兰整理家报
最美家语
“一个小家庭的温馨因这份报纸变成了整个大家庭的幸福。”
■ 口述: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居民杨慕兰
■ 整理:本报记者 金勇
2008年退休后,我就开始与爱人王和共同操办了一份家庭报纸,如今这份报纸已走过了五个年头,共出版41期,增刊5期。
我们家办家庭报纸的初衷是“族人信息、忆往叙今、相携互勉、家和事兴”。这份报纸,虽然名叫《家报》,形式却像一本刊物,用家里的打印机打印A4纸的内文,封面是由我们自己设计后花钱在外面做的,最后自己动手装订成册。一期最少27页,最多75页。据不完全统计,《家报》中文字累计达到190多万字,共出现了7160多张照片。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有兄弟姐妹六人,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最小的也已66岁。《家报》由我们这些家庭中的第一代12位老同志组成“元老咨询团”,被后辈戏称为“草根编委会”,下面设立了责任编辑、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图片总监、艺术总监、发行总监等10个责任岗位,最小的6个孙辈成为这份报纸的专职照片模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任务,除了还没上学的孩子,五年来,所有人都在《家报》上发表了文章,甚至一些其他的亲友也都被扩充为“特约记者”。整个大家族借助《家报》这一平台,团结和睦、其乐融融。
家报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时代性强,非常具有凝聚力,吸引家人眼球的报道很多,令人爱不释手。其中包括大量缅怀亲人的文章、具有新闻实效性的报道、积极向上的心得体会、故地寻根的生动描绘、生日聚会特别是金婚的特写、家庭育儿经验交流等等。为保持同外地亲友的联系,还专门设置“家书抵万金”栏目。
《家报》还记录了我们姐弟六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将散居在美国、加拿大、上海、西安、山东、沈阳、重庆等地的亲友紧密相连,天各一方的家人连续不断用文字、照片等形式,将各家尊老爱幼、婆媳和睦、孝敬长辈、回忆往事、爱岗敬业、子女成长等其乐融融的场景、趣事,用《家报》作为平台呈现出来。一个小家庭的温馨因这份报纸变成了整个大家庭的幸福。
我的家人们也因《家报》而聚。孙辈们稚嫩的文字,记录着他们成长的快乐与苦恼;子女们流行的网络用语,反映着时代的节拍;老辈们对往事的回忆,让晚辈们穿越时空,体会到父辈们为社会、为家庭幸福付出的艰苦努力。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因这份《家报》而生动,成为家族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欣赏的宝贵精神财富。
家人书写的是心灵,投入的是亲情,反映的是和睦,维系的是感情,积淀的是家庭文化,存储的是责任与义务,延绵的是幸福与快乐。我们的《家报》不仅记载了家族历史的风云变迁,还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交流、沟通感情的作用,展示了一种文明和谐的良好家风。
相关新闻
- 北青网:一个特殊的元宵节 巾帼亲情服务队以这样的方式致敬防疫战士和孤寡老人 2020-02-09
- 今日头条:顺义区举办巾帼亲情服务队素质提升暨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班 2019-06-15
- 顺义女性: 顺义区举办巾帼亲情服务队素质提升暨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班 2019-06-15
- 千龙网:北京市6879支巾帼亲情服务队当好"娘家人" 2019-06-13
- 北京日报:6879支亲情服务队当好“娘家人” 2019-06-13
- 中国妇女报:在浓浓年味里感受妇联温度 2021-02-02
- 中国妇女网:“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 20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