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妇女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园地 >  交流联谊 >  代表人物

杨玲:从文博专家到出色领导

时间:2013-4-10 13:29:28   来源:市妇联联络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妇委会   点击:


杨玲

 

  业界专家、行业领导、优秀社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首都“巾帼十杰”提名,种种的荣誉和社会职务都归于一个名字--杨玲。没有想象中艺术家的清高孤傲,没有想象中领导者的严厉威仪,在国家大剧院的办公室里,谦和优雅的杨玲和我们素颜相对,亲切的笑容、温柔的声音,侃侃而谈,让我们领略到了她那独特的魅力。

  求学路 小荷才露尖尖脚
  1981年,杨玲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专业。出于对人文历史和艺术的喜爱让她选择了南开、选择了博物馆专业,从此与历史、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浸润下,南开学子们都拥有着共同的特征:对知识的追求和能力的渴望、满怀爱国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杨玲也不例外。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她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了阅读和学习上。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每逢周末,绘画、摄影,博物馆、美术馆的各类展览便成了开阔视野、提升鉴赏能力的学习观摩之地。正是在这四年,杨玲显露出了出众的学习、领导和科研能力,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勾勒。
  临近毕业,一向学习优异的杨玲决定直接参加工作。“中国历史悠久,各类历史遗存展现着不同时代的风貌;特别是不同时期的艺术品,每一件都充满了我们先人的智慧、审美和生活态度,在我看来是无尽的宝藏,我非常渴望把四年的所学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我们古代文明的灿烂风姿。”这种责任感使她在1985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来到天津艺术博物馆,选择走上了艺术史研究和展览实践的创新之路,迄今一路走来,成绩斐然。

  术业精 才华彰显吐芬芳
  从筹集资金、征集藏品到策划展陈,杨玲心中的梦想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让艺术惠及所有人”。正是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她逐渐成为跨界文物学、艺术史和博物馆学等多个领域的资深专家。
  1989年,杨玲从天津调到北京,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艺术博物馆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所有的博物馆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馆藏展品少。“这肯定不行!每一类艺术品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馆里没东西,收藏不成系列,人们又从何处去领略艺术之美、文明之光?”为了征集高质量的藏品,杨玲东奔西走地忙碌。担任古代钱币博物馆馆长期间,为了丰富古钱币藏品,她三下河南寻宝,收获了许多稀缺的古币,为钱币馆成为名符其实的博物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自己却因为连续的长途跋涉而日益消瘦。她却毫不介意,“我瘦了,可展馆一天天‘胖’了,值啊!”为了提高古代钱币博物馆的影响力,杨玲主办全国古钱币交易会,打造古币文化交流盛会;创意制作了被众多领导专家誉为“展览轻骑兵”的便携巡回展具,把古钱币展览办进了商场、学校、部队,还随政府代表团到新加坡、匈牙利参加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从事博物馆行业的二十多年中,杨玲先后策划主持了百余项文物展览和文化活动,其中《中华钱币四千年》、《解读石涛》、《屏开之际-扇子艺术展》、《青花的记忆》、《明清织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博物馆与全球化消费》等展览和出版项目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知识的精进、经验的丰富带来的是思考的深入和科研水平的提升,2005年杨玲顺利获得南开大学博士学位,数十项研究专著、论文发表和出版,在国内外专业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元代辫线袄》一文更是填补了我国元代丝织史和服饰史研究领域的空白。谈及此,她只是淡淡地说,“作为人文学科工作者,我愿意更多地扎根社会的沃土,用专业领域的成绩服务大众。我喜欢把纯学术的东西转化为文化产品,通过图书、展览的方式,把人类文明的成就传播给更多的受众。我认为社会整体的文明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比个人的学术进步更有意义。”杨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结合艺术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她先后组织出版了《明清家具》、《明清折扇》、《清代皇室书画》、《竹木牙角器收藏30讲》等系列图书,普及传统艺术和收藏知识;结合传统服饰的研究成果,录制《中国织绣艺术》专题讲座,并在央视数字频道播出;编撰出版的专著《中国历代古钱图解与价格指导》,是国内第一部由国家机构出版的有关书籍,对国内古币收藏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成了广大古币爱好者的必备书。

  善引领 多点突破展新篇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杨玲坦言自己更重视“全面的发展”。“年轻时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比较简单。现在从专业技术工作到担任领导职务,压力比较大,责任也更大。”
  “馆藏有限馆无限,博物馆的价值更多地在于传播,应该借助更多的途径和形式‘走出去’。”任职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的五年时间中,杨玲开创了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新路线:利用万寿寺这一明清皇家祝寿地,在保护的同时开展文化旅游开发,依托艺术博物馆的特色打造中国及亚洲艺术的收藏、研究、展示和艺术普及基地,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此,她带领大家举办艺术普及讲座、夜场特展,提供文物修复鉴定等个性化服务,把广大观众“请进来”;补充馆藏珍品,借助天津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北京的市场优势,举办《解读石涛》、《明清家具艺术》等展览,树立行业领先地位;积极参与策划《帝王之都北京文物精华展》、《大三国志》等国外特展,带着中华珍品“走出去”;与北京市元青花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实施《世界藏中国元青花大汇展深度开发项目》,开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如今的艺术博物馆,无论在展陈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成寿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京西小故宫”声名远扬。
  2009年,杨玲走马上任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负责艺术品展览征集、信息和行政保障工作。从单一的文博行业管理向多专业管理转变,杨玲坦言“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在保持原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她以突破创新为动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很快完成了角色转换。从零起步,形成了以表演艺术为核心、兼顾视觉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化展览之路。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主题展览百余个,接待观众500多万人次;加大与文化艺术专业机构的合作,努力解决艺术品征集“征什么、如何征”的难题,探索出一条结合剧院艺术生产和丰富殿堂空间委托创作的收藏新路。特别是由她创意策划的《高山流水-中国古琴艺术展》、《兰苑芳鳌-昆曲六百年全景》、《北京国际舞台美术展》、《纸上的舞台-国际海报设计展》、《西方歌剧展》等展览,均是专业领域的首次大型展览,填补了众多艺术展览领域的空白。紧紧围绕提升大剧院官网运营能力,以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和信息安全为重点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努力成为国内大型建筑群信息化应用的典范。创新服务保障理念,创建“驻组式”服务保障新模式,强化细节服务、主动服务、靠前保障,管家式服务渐成格局。同时,坚持队伍建设传帮带、制度建设重基础,开创了多专业管理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事业发展新局面。

  献良策 传承文化勇担当
  “热心参与社会事务,结合专业建言献策”是杨玲一贯的风格。“现在自己能做的事情多了,我希望更多地把专业方面的优势用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上。”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杨玲一直担任诸多社会职务,她曾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市中华文化学院的客座教授和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培养新时期博物馆人才不遗余力;至今还担任着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国家级行业调研和绩效考评工作。2005年以来,应邀参加了首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等多座大型博物馆的筹备、建设、展陈评估工作;参加国家第一批一级博物馆评审工作,作为专家独立承担了三个省的考察评审工作,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民族文化的传承,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集团的小利益。我们时刻要向国家和我们的后人负责,这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作为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和九三学社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主委,杨玲热心参加参政议政工作,为调研、提案提供多方支持。她主持参与的《关于改善德胜门周边环境,修复标志性广场》、《关于改善北京城市雕塑建设及管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改建工作立法的建议》等调研报告、党派提案,多次获得北京市统战系统和北京市政协的表彰。2011年,杨玲当选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针对市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三八”红旗奖章、首都“巾帼十杰”提名、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突出贡献奖,正是她事业最好的注脚。
 

 

编辑:ruby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