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北京模式”
建立资源与服务良性互动的平台
时间:2013-11-27 10:15:20 来源:中国妇女报 点击:
开栏的话
中国妇女十一大提出妇联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突破行政架构的局限,进一步创新组织形态,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妇联组织体系。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地妇联组织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女性社会组织的优势,使妇联成为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坚强阵地和深受广大妇女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从今天开始,本报连续刊发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建设“枢纽型”妇联组织的经验报道,探索如何积聚社会力量共同为广大妇女服务的渠道和途径。
2013年10月10日,一个特殊的训练营在北京市妇联社会工作部的操持下正式开班,北京妇女社会组织负责人、优秀女企业家代表、基层创业女能人和区县妇联社会工作负责人等近70人参加了培训。这个名为“社会企业家训练营”的项目,旨在通过培训引导学员定位所在妇女组织的愿景与使命、思考组织未来战略设计,并将新的运营理念、发展技能传递给参训学员。自2009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第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以来,北京市妇联开展的类似项目还有很多,成功探索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北京模式”。
在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中强化“枢纽”作用
如今,只要点开北京市妇联的网站北京妇女网,首页就会出现社会组织频道,打开网页,首页中组织名录、活动动态、风采展示、服务民生、工作预览等八大板块赫然入目,记者随手在市属社会组织栏目点开北京女医师协会,发现不仅有对该协会历史和现状的介绍,还对协会现在的负责人、办公地址、联系电话、做的项目有详细的介绍。
目前,北京市妇联通过市、区、街乡、社区四级妇联组织联系妇女社会组织2000余家,包括文化、服务、社会经济、联谊等类别,其中973家已纳入市妇联社会组织管理系统,实现了组织、活动、人员动态的指导和跟踪服务。通过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分层面建立了社会组织台账,也将“枢纽型”社会组织职能向区、街乡妇联进行了延展。
北京市在《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中是这样定义“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政治上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要发挥平台作用。为了与规范化建设相结合构建社会工作框架,北京市妇联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妇联组织关于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推进社会建设的工作意见》《关于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 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培育和服务社会组织的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除了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对妇女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效能外,北京市妇联还建立完善了社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秘书长工作例会制度、工作计划总结报送备案制度和社会组织工作沟通等制度,及时了解、动态掌握社会组织开展活动、人员变化、资金来源和项目实施等情况,强化枢纽职能。
在加强自身建设中提升“枢纽”能力
北京市妇联主席赵津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妇联的舞台很大,但资源有限。我刚到妇联时,听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钱’,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没钱’。在创建“枢纽型”组织过程中,针对妇联组织现有资源分散且运行能力弱化的现实,我们提出‘盘活存量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做大增量资源,吸纳外部资源,优化人力资源’的理念,通过妇联组织自身改革推动妇女工作创新,通过做大做强自身,确立了在社会组织中的枢纽地位。”
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原名“北京市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1年成立。为了盘活妇联存量资源,北京市妇联把基金会更名为“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并将基金会类型由“非公募”型基金会转为“公募”型基金会。基金会成立后,已累计募集约7000万元帮扶困难群体,扩大了对北京市贫困妇女群体的覆盖面,并对四川什邡、青海玉树、新疆和田等地区提供大量帮扶款物。
为了以阵地建设为着力点,促进社会组织成长,2010年北京市妇联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妇女之家”全覆盖,并开拓创新,积极在非公企业组建“姐妹驿站”,目前,全市共建立“妇女之家”和“姐妹驿站”8618个。目前这些基层妇女组织都成了培育妇女组织、促进社会组织成长的重要基地。
北京市妇联还在全国妇联系统率先成立了社会工作部,本着“撤、并、改、建”的原则,对本系统内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建立了北京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和北京国际妇女交流中心。如今,社会服务中心已成了北京市最大的“妇女之家”,交流中心则成了妇女组织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2012年,北京幼儿园女园长协会在美国成功举办幼儿教育专题论坛,今年北京市巧娘协会在俄罗斯参加了莫斯科手工艺展览会,并达成长期合作项目,获得广泛赞誉。
与此同时,北京市妇联还着手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基地,孵化培育社会组织。首都女金融家协会、北京市家庭建设促进会等目前已经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组织都是在妇联的孵化下诞生的。
在四方联动的服务模式中凸显“枢纽”效果
家庭综合服务项目是北京市妇联以“妇女之家”和“姐妹驿站”为依托,引入专业社工服务为路径,探索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法。自2011年实施以来,项目立足试点社区,处理家庭危机、调适家庭关系,协助儿童青少年成长,关爱社区空巢老人,在取得良好社会服务效果的基础上,培育了社区自治组织并建立了志愿者队伍,提升了“妇女之家”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当剩女、恐婚男都上了新闻、成了电视剧主角的今天,11月11日,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的“不独·有你有我”——北京大龄未婚人群社会支持项目在北京市东城区成功举办。这个项目只是社会组织开展的众多项目之一,三年来北京市妇联已争取到1049万元政府社会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妇女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200余家妇女社会组织参加了“2011北京妇女儿童公益主题日”“2012北京妇女工作领域社会组织公益文化季”“2013北京妇女儿童公益服务博览会”等大型综合性公益服务品牌活动,带动首都妇女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服务力量的持续壮大。在今年的公益服务博览会上,市妇联还成立了北京妇女儿童公益服务联盟,举办了妇女儿童公益服务项目推介会,当场募集资金200多万元,在服务中实现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以联盟成员单位的共赢带动全社会公益力量不断发展。
以项目化为载体,以资源配置为核心,以专业化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妇工+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四方联动的服务模式的成功探索,凸显了妇联组织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效果。
下一步,她们将进一步完善“枢纽型”组织工作机制,依托妇女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会,建立集专家学者智力资源、社会组织专业资源、志愿者人力资源、社工专业资源为一体的市区两级妇女儿童服务资源中心,立足“妇女之家”和各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立社会组织服务基地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实践培养基地,全面推进妇女儿童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化、实效化、职业化。
相关新闻
- 网易:北京市妇联开展节前“送温暖”走访慰问 2025-01-27
- 网易:北京市妇联真情推出暖“新”码,为“三新”领域妇女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2025-01-22
- 人民政协网:北京市妇联举办巾帼家政宣传展示暨对接推进会 2024-12-27
- 千龙网:北京市妇联举办巾帼家政对接推进会,助力妇女创业就业 2024-12-26
- 国际在线:《2024她的北京》:讲述尼泊尔“木兰姑娘”白小梅的北京故事(上) 2024-12-18
- 北京日报: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2016-10-22
- 中国妇女报: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走好新的长征之路 2016-10-22
- 中国妇女报:北京丰台区妇联为非公企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2014-01-05
- 中国妇女报:北京怀柔区妇委会成为非公组织新的凝聚力 2012-10-10
- 中国妇女报:“农村妇女”成为新的贴息对象 2010-06-28